「弟弟還小,你是姐姐應該讓著他」!別讓原本應該敬愛姐姐的弟弟變得有恃無恐
2020/12/25

為母則剛是世界上最大的謊言,理解與呵護才是當媽的心靈雞湯!大家好,我是面膜媽媽

在二胎媽媽圈裡,

流行著這樣一個「鄙視鏈」:

姐姐+弟弟>哥哥+妹妹>

姐姐+妹妹>哥哥+弟弟。

今天面膜媽媽要和你分享二胎家庭,「姐姐就該讓著弟弟嗎?」

01

姐弟組合是很多父母心目中最理想的二胎模式,就是因為姐姐可以照顧弟弟,小時候指望姐姐讓吃讓穿,長大後指望姐姐給錢給物。

可是姐姐呢?

她們原本也應該是被父母寵愛的小公主啊,卻因為弟弟的到來,被父母忽視甚至在矛盾中產生心理陰影。

我跟同事正說著話,一陣哭聲傳過來,原來是她兒子正哭著搶姐姐手裡的毛絨玩具,同事立馬站起身過去。

她沖著女兒吼道:「你沒看到弟弟要玩嗎?為什麼要跟弟弟搶?」

小姑娘抹著眼淚說:「這是剛才弟弟不要的玩具,我剛拿到他就跟我搶。」

小姑娘的眼淚立馬就下來了,把玩具塞到弟弟懷裡,轉身走開了。

父母這樣的偏心讓小女孩的內心受到深深的傷害,他們要求姐姐「懂事」地讓著弟弟,可能讓姐姐一生都不能真正快樂起來。

原本應該和諧友愛的姐弟,卻因為父母的不公平對待,讓姐姐滿腹的委屈說不出來,更讓弟弟丟棄了善良,只會仗著父母的寵愛有恃無恐。

我開玩笑似地問媽媽:「假如弟弟比我先生出來,是不是我就不用做家務了?」

媽媽說:「要是弟弟先生出來,就不會有你了。」

這才是很多父母重男輕女的真相,在他們的心目中兒子是最重要的,姐姐只是幸運地比弟弟先出生,要不然連這個世界的面都見不到,讓著弟弟當然理所應當。

知乎上有人提問:「姐姐要讓著弟弟」的教育方式會產生什麼影響?最高贊的答案是這樣說的:

我有一個親姐姐,大我9歲。每次父母教育我們的時候,會對姐姐說:「要讓著弟弟,保護好弟弟。」同時對我說:「要尊敬姐姐,聽姐姐話。」

答主說這兩句話父母從來沒有分開說過,他們一直在踐行著,這也是姐弟倆從小到大一直親密無間的重要原因。

姐姐也是孩子,她同樣需要父母的關心呵護,卻被強迫什麼都要讓著弟弟,長此以往只會在心裡越來越委屈,心態也更容易失衡。

本來應該得到父母同等呵護的姐姐,只是因為有了弟弟,就被父母肆意地要求過多地承擔她們承受不起的責任,對姐姐的傷害真的很大。

02

好在年輕一代的父母們的觀念也在更新,知道姐姐雖然年齡大一點,但是同樣需要父母的愛,比如田亮和葉一茜的做法就值得稱讚。

田亮曾在節目中說,姐弟倆一起玩,弟弟發現吃虧了,就假裝摔倒和假哭,奶奶和外婆立馬質問姐姐森碟,森碟委屈地說:「不是我推的,是他自己摔倒的。」

此刻森碟的心裡肯定是難過的,田亮跟森碟說:「你是爸爸的幫手,你要帶好弟弟,你們倆是一個整體,要成為夥伴,而不是爭寵的對立面。」

田亮不僅沒有指責森碟,反倒是給了森碟引導弟弟的權利,這樣姐姐才會發自內心地去照顧弟弟,姐弟倆的關係才會越處越好。

田亮曾在微博上發了一張森碟帶著弟弟騎玩具車的照片,配文說:等你長大,等你長高,也要站在姐姐的前面,勇敢保護她。

姐姐年齡大,但是姐姐畢竟是女生;弟弟年齡小,但是弟弟是男子漢。父母教育弟弟學會保護姐姐,會激發弟弟勇敢承擔責任。

全面二胎政策開放以後,就意味著很多的女孩將要成為姐姐,原本也是全家寶貝的她們,將要面臨如何做姐姐的新課題。

姐姐和弟弟是這個世界上血緣關係最近的兩個人,父母最大的期待是姐姐呵護弟弟,弟弟保護姐姐,這才是姐弟組合家庭正確的打開方式。

03

所以說,想要二孩的父母,還需要有足夠的智慧和耐心才行。對於二孩家庭,面膜媽媽想給家長們一些真誠的建議:

1、不強制孩子分享

尊重孩子的意願,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也是獨立的人,也有自由處置自己所有物的能力。

這種精神上的獨立,是物質共用無法給予的。

記得《爸爸去哪兒》裡,貝兒想把多多的小狗帶回家去養,多多拒絕了她,後來貝兒又接連去找了村長李銳和多多的爸爸黃磊,他們都給了她同樣的答案:「你得先去問問姐姐願不願意。」

當父母要求孩子分享時,孩子會想,為什麼要給別人玩呢,這明明是我一個人的東西。

這種時候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與他人交換,比如「你看,旁邊小朋友的蛋糕好像很好吃,要不要用咱們的糖果跟他交換一塊嘗嘗呢?」

如果孩子不願意,那就再等等,不願意分享的孩子並不是自私,有的是缺乏安全感,有的是思維發展較為緩慢。

2、不鼓勵年齡、性別優勢

很多家長觀念相對傳統,例如,他們會重男輕女,或者說認為大的應該讓著小的,但這樣的教育理念,特別容易造成兩個孩子的性格變得極端。一味忍讓的孩子容易變得軟弱,凡事遷就不抗爭;而一味得逞的孩子容易變得驕橫跋扈,以自我為中心。

所以,家長要首先改變自己的觀念,在思想上認同自己的孩子都一樣重要。

3、不冒然介入孩子的矛盾

有些家長遇到孩子們發生矛盾,就感到特別心煩,恨不得把他們打一頓,讓他們立刻停止,甚至自作主張替他們解決。然而這麼做的結果就是,不管孩子是不是過錯方,他都會委屈地覺得父母偏向另一個孩子。

面膜媽媽建議是,不要冒然介入,而是分別和孩子溝通,在預見結果在可承受范圍之內後,盡可能引導孩子自己協商處理。一方面鍛煉孩子處理矛盾的能力,另一方面避免給孩子留下「偏心」陰影。

4、不當孩子面把他們作比較

家長之間相聚,免不了談談自己家孩子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最忌諱將孩子做比較。

「我家弟弟比較粗心,他哥哥做事就比較仔細」

「姐姐成績很好,妹妹就不行了,太好動······」

也許你只是隨口說說,可是這種無心的比較卻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他會認為自己和其他兄弟姐妹在父母心中的印象是有優劣之分而感到不安,甚至因此和兄弟姐妹產生感情隔閡。

5、培養感情,引導分享

親子教育中有一條原則:關係大於教育。如果家庭成員關係良好,彼此之間自由、和諧、尊重、充滿愛、樂意分享,那麼,孩子間的爭寵行為就會悄然消失。

所以,家長們在平時生活中可以多強調孩子間的共同點;強調他們無可替代的血緣關係;可以通過一些遊戲或者繪本的學習,引導孩子友愛分享。

面膜媽媽有話說:

其實,面膜媽媽非常理解二孩家庭出現的偏心現象,畢竟父母不是精准的天平,很難真的一碗水端平。

兄弟姐妹之間應該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別因為我們的偏私,讓他們成了彼此敵視和討厭的仇人。作為爸爸媽媽,沒人想親手為孩子系上解不開的心結。

我們可能不能做到完美,

但我們有義務保護好每一個孩子,

至少別讓任何一個孩子

因為我們的處理方式而受到傷害,

他們都一樣重要,

也都一樣需要你們的愛。

我是面膜媽,一個愛看書、愛學習的媽媽,專注孩子成長教育,想要瞭解更多育兒知識、教育知識,別忘了關注我,面膜媽媽將持續輸出更優質的內容。面膜媽媽養娃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