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反而會引發「超限效應」?父母要警惕
2021/11/25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說得越多,孩子就越不聽話。這讓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有點太不懂事了,于是就變本加厲地教育孩子,但是得到的效果卻非常差。

記得之前網路上一直流傳著一個故事,一名學者本著虔誠的態度來到牧師的募捐現場,準備捐款來支持牧師的公益行為。不過,在捐款儀式開始之前,牧師要先對募捐這件事進行了一個前言演講。

其實,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捐款之前,總要向大家說一下捐款的目的等,不過,牧師的演講就有點過于冗長了。牧師在演講的時候,並不知道什麼叫做抓重點,而是慷慨激昂地開始了長篇大論。

在最開始,學者抱著捐一個月工資的態度來的,但是聽了牧師10分鐘演講之後,學者就有點坐不住了,感覺有點煩躁,于是就將自己準備捐獻的金額降低到了一周的工資。

但是,牧師的演講還是沒有停下,又過了10分鐘,學者將自己準備捐獻的金額降低到了一天的工資,這時候,牧師還是沒有停下長篇大論,再過了幾分鐘之後,學者實在是忍不住了,因為他感到了無比的煩躁與氣憤,于是還沒等到捐款開始,就離席而去,再也沒有想要捐款的心思了。

其實,這就是一種超限效應的經典表現。而家長們在家教的過程中,如果經常喜歡對孩子嘮嘮叨叨的,那麼這種超限效應就會在孩子身上出現。

為什麼家長的嘮叨會引發「超限效應」?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中有言:由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方法不當而產生的超限效應現象相當普遍。

而家長的嘮叨,很顯然就不是一種正確的教育方式。

刺激過多,時間過長,導致孩子失去耐心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對孩子進行語言上的教育過于冗長,並且時間延續得太久,那麼孩子的受教態度將會逐漸地變差,因為任何一個人的積極狀態都會被漫長且單調的行為而逐漸磨滅。

簡而言之就是家長說得太多了,孩子對于家長的教育刺激已經產生了麻木,從而失去了耐心。

其實不僅僅是孩子,任何一個人在面對長時間較為單一的行為時,都可能會產生超限效應,這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反應。

抓不住教育重點,孩子就會覺得不受尊重

孩子在接受家長教育的時候,對于家長教育行為的重視度是很強的,因為家長在孩子的心中是最值得信賴、對自己最重要的人,同時,孩子也會認為自己是家長心中最為重要的人,如果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越說越起勁兒,甚至將教育的重點給忽視了,開始發洩起自己的情緒來,從而導致教育的過程變得漫長而單調,孩子就會感受到家長的不尊重,從而對家長產生一定的失望心理,覺得家長不重視自己,不尊重自己。

畢竟,如果家長尊重孩子,就不會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說些有的沒的,而只會給孩子講最重要的。

太過自我,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家長教育孩子的行為,本身是一種糾正孩子錯誤、引導孩子提升自我、幫助孩子發展的行為,但是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卻忽視了教育的根本,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沒有考慮過孩子對于問題的理解,沒有體會孩子發生問題時所處的處境等等。

這就導致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表達出來的觀念都是一種與孩子實際狀態不符的教育觀念。

可以理解為,家長教育的物件,根本就不是眼前的孩子,而是自己想象中的孩子。而孩子自然也無法從家長那裡得到有效的教育,自然會開始不耐煩,不接受家長的教育。

「超限效應」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才智》中說到:中國有句老話過猶不及。意思就是任何事物的尺寸拿捏不到位,或者做得過頭了都不好,甚至還可能會起反效果。

所以,超限效應對于孩子也會產生很多的影響,家長應該引起警惕。

▲嚴重破壞親子關係

孩子產生超限效應之後,就會產生一些負面的情緒心理,對家長就會產生一些抵觸心理。也就是說,超限效應將會逐漸增加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間隙,導致孩子與家長的親子關係逐漸疏遠,最終達到破壞親子關係的結果。

另外,從家長的角度來看,自己含辛茹苦地教育孩子,但是卻沒有得到任何效果,一般都會加大教育力度,而這種行為在孩子看來就是一種「報復行為」,所以,孩子的超限效應就會更加劇烈,從而加快了親子關係破裂的速度。

▲導致孩子產生「習慣性反對」

思維

孩子對于家長的教育往往會產生一種慣性反應。就比如說,家長經常以一種什麼態度來教育孩子,孩子在家長開始張口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從而就會自動地做出相應的反應。

像是孩子做錯事情之後,家長以前一直都是批評孩子的,所以當孩子做錯事之後面對家長時,就會自動地做出和以往受教育時相同的表現。

例如頷首垂耳等。而孩子在對家長的教育產生超限效應的時候,也會逐漸地形成一種習慣性反應,由于超限效應帶給孩子的是反對性思維,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就很可能會產生習慣性反對的思維,導致家長的任何家教行為都無法獲得良好的效果。

▲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教效果差,其實還是超限效應的初級表現,隨著這種效應的不斷加深,孩子還可能出現不受教育的情況,也就是不聽家長的建議,我行我素,導致家教沒有效果。

當然,這也不是最嚴重的,有些孩子因為受到的超限效應過于強烈,還會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這種心理會導致孩子不但不受教育,還會對家長進行反向「教育」

,說白了,就是孩子會頂嘴、會對著幹,家長說啥都不對,甚至就算是孩子知道家長說的是對的,為了反對家長也會故意做出錯誤的決定。

家長如何避免「超限效應」的產生?

《教育科學》中說到:「超限效應」是一種因刺激過多、過強且作用時間過久,引起被刺激者不屑一顧、極不耐煩直至討厭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這種心理的產生,將會嚴重干擾到家長的家庭教育效果, 所以,家長 應該避免超限效應的產生,維護良好的家教秩序。

就事論事,不要翻舊賬,也不要肆意擴大說教范圍。

什麼是有效的教育,自然是具有針對性的教育,能夠讓孩子產生認同的教育,能夠實質上解決孩子身上所發生的問題的教育,能夠有效幫助孩子提高積極性、提高成長效率的教育。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將教育重點放在當下孩子的問題上,而不要像有些家長一樣,越說越起勁,越說越激動,沒啥說的時候就開始翻舊賬、扯別的事情等等,這時候家長的行為已經不是教育了,而是一種情緒的發洩,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處于這種教育狀態下的孩子,也不再是接受教育了,而更像是一個情緒垃圾桶。所以,教育孩子要就事論事,不要亂扯胡扯。

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根據孩子的受教育表現適時調節教育方式。

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孩子的表現一般都是從一而終的,這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教育環境、孩子的心態等都有關係。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一邊教育一邊觀察孩子的受教表現,如果孩子已經表現出不耐煩等消極情緒的話,家長要及時地調整教育方式。

比如在說教的時候發現孩子已經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了,那麼可以換成行為教育,為孩子演示教育內容,或是讓孩子實踐教育內容,從而重新地激發起孩子的受教積極性。

將主動權交給孩子,實現自省式家教。

如果對家長已經存在一些抵觸心理,家長的說教對于孩子的效果就不是很好了,並且很容易產生超限效應。

這時候,家長可以試試將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發現並找出自己的問題,引導孩子自我反省,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這種教育方式相對來說是更有效的,因為無論是問題還是答案,都出自孩子身上,家長起到的只是引導作用,面對這樣的教育結果,孩子也非常容易承認和肯定。

寫在最後

父母要正視自己的家庭教育行為,要明白對孩子進行說教的目的,避免讓教育行為成為「情緒發洩行為」,這樣就可以更好的避免超限效應的發生,從而提升家教的效果。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