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高興、鬧情緒、發脾氣?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2021/07/02

面對孩子發脾氣、無理取鬧時,家長的反應大多是「大吵大鬧真讓人煩」、「只要不哭不鬧怎麼都行」等等。

於是,在小傢伙氣得小臉通紅、涕泗橫流和大吵大鬧的時候,家長選擇用打罵、屈服、說教、漠視等方式讓孩子立刻「降火」,以求得到「片刻安寧」。可這種「制止孩子情緒宣洩」的行為,真的能一勞永逸嗎?

怎麼做?才能接納孩子情緒,又可以規范孩子的行為呢?

當我們發怒、惱怒、怫郁、發火時,很希望有人理解我們所做的,其實孩子們也一樣。

所以,家長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往往能使孩子的情緒很好的緩解。

比如:對孩子說「你很生氣,是因為沒和你溝通就把電視關了,是嗎?」這時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了,這樣孩子更願意傾聽你。接下來,家長引導孩子自己的思考,或者商量出「讓人難過,家長引導溝通怎麼做才能做得更好。」

引導孩子不傷害別人,不破壞緩解的方法去疏導情緒。

當然,家長可以和孩子找個緩衝區,你那裡放上孩子喜歡的玩具、書籍,和孩子說:「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去緩衝區,知道你的心情好轉為止。」這樣引導他學會控制自己不好心情,以換個環境方法讓他情緒慢慢好起來。

不當行為出現時,讓孩子自己承擔結果

孩子發暴脾氣、打人、扔東西等不當行為,家長應該理解孩子的行為,並要説明他學習正確的方式疏解孩子情緒。

孩子還需要認識到對剛才不當行為負責,這也是讓他學習知道,做錯了就要負責,就要承擔。比如打人,拉著他,要去跟別人道歉;扔東西,引導他撿起來放好。

這樣才培養出孩子的責任感,學會對自己負責。

孩子是要管理好自己行為,學習在壞情緒面前控制,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然而,在孩子成長中,遇到負面情緒,家長應該引導克服,因為孩子還小,當然也有可能回到從前的方式來應付。這也沒關係,這很正常,因為新技能和好習慣養成,不一步登天的,而需要反復磨煉的過程

家長只有用恰當好處的引導,孩子一次次反復練習,慢慢地管理自己情緒,這樣才能成為情緒的主人。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