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萌娃在陽臺罰站一動不動,寶媽走近一看哭笑不得,「關禁閉」並非良策
2021/09/28

寶寶天性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好奇心強,勇敢探險,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心。因為一無所知,所以勇于探險。正是孩子這種不知者無畏的勇氣所以孩子經常做錯事情,有時候父母也會不得不對此做出一些小處罰。

之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訊,一名4歲萌娃因為犯錯被母親關在陽臺上罰站,遠遠看上去他背著雙手一動不動,臉上還戴著一副酷酷的墨鏡,在陽臺上一站就是半天,好像真的在反省錯誤。

而作為孩子的母親,看到這樣的一幕難免有些心軟,心裡盤算著這樣的懲罰對孩子來說是不是太重了?于是因為心疼孩子,這位母親就準備上前走近看看,想著給孩子個臺階下,讓孩子認個錯就算了。

可誰成想這位寶媽走上前之後才發現, 原來孩子並不是在陽臺上反省自己,而是遠遠地望著遠處的挖掘機和渣土車,正看得出神呢。

眼前的一幕頓時讓這位寶媽哭笑不得,她本以為孩子被關在陽臺上不知道會有多難過,誰知一切都是她多慮了,孩子自己在陽臺上玩得開心著呢。

孩子犯錯該咋辦?「關禁閉」並非良策

雖然這名萌娃在被寶媽關在陽臺上時,找到了一個消磨時光的好方法,但不得不說的是, 當孩子犯錯時,「關禁閉」並非良策。敏感的孩子們往往並不會因為被關了禁閉,而去思考自己錯在哪裡,反而會去更多地關注如何讓父母不生氣,讓自己免于懲罰,久而久之還會失去安全感,在人際交往中患得患失,總是處于討好另一方的角色中。

在精神分析學派中有這樣一句名言 「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意思就是如果長期處在缺乏情感回應的狀態,那麼人就等同于處于絕境,乃至于是處在「死亡之地」。

而對于孩子來說,如果因為犯了錯誤而被家長關了禁閉, 家長對于孩子的求救不予回應,無疑就處在了這樣一種「無回應之地」的狀態中,久而久之不僅安全感被大大削減,親子關係也會受到徹底的破壞,孩子漸漸變得不願意與家長交流,也不會再給予家長最大的信任,乃至于還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怨恨。

孩子犯錯不能「關禁閉」?這樣教育更科學

1. 讓孩子自行承擔錯誤造成的後果

孩子們就像是一張白紙,他們對于對錯的概念從來都是比較單純的,所以在孩子犯錯時,家長應該讓孩子自行承擔錯誤所造成的後果,使孩子對于自身的錯誤有更深刻的認識,用正確的引導使孩子明白行為的錯誤之處。

2. 避免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

孩子犯錯在所難免, 家長在對孩子教導時,應該做到有理有據,而非用一些無謂的人身攻擊來傷害孩子,否則很難起到什麼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當孩子把杯子摔壞時,家長如果說 「你看看你,都多大了,居然還能把杯子摔壞,真沒見過這麼笨的孩子」,就是對孩子一種單純的人身攻擊,反之家長如果用善意地安撫和鼓勵去教育孩子,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以說服教育為主

最後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動手,而應以說服教育為主,對于孩子來說,教育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如果家長一時衝動對孩子大打出手,只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畏懼,破壞親子關係,百害而無一利。

當孩子犯錯了,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承擔相應的後果。比如說孩子早上起床太墨蹟,導致沒趕上校車。那麼家長不要趕緊開車送孩子去學校,就讓孩子跟著自己一路走去學校。只要這樣做一次,下一次孩子就不敢再錯過校車了。

孩子不犯錯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打罵從來就不在這裡面,體罰自然也不在這裡面。家長可以多用一點智慧,而不是粗暴地對待孩子。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