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孩子一點都不懂得心疼父母?與我們的家庭教育有關
2020/12/16

家庭教育中,這3種錯誤的方式,最容易養出不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

01

父母付出太多、愛得太滿

不會心疼父母的孩子,很多是被「寵」出來的。

在家裡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好、給孩子特殊待遇、有求必應,這些自以為愛孩子的方式,其實是走入了溺愛的誤區。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 視父母的照顧和付出為理所當然,只會一味地自私索取,不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和需要。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

「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父母愛孩子,要有分寸,應該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不包辦一切,讓孩子學會自己動手、為自己的事情負責,同時在家庭事務中承擔起自己的那一部分責任;

不無底線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家裡什麼條件,就怎麼養孩子,鼓勵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不以孩子為家庭的中心,事事遷就,懂得敬愛長輩、長幼有序。

02

沒有給孩子愛別人的機會

不會心疼父母的孩子,有些是因為沒有學習愛的機會。

有句話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為人父母後,家長習慣藏起自己的情緒、脆弱,展現給孩子的都是強大、堅韌的一面。

所以在很多孩子眼中,父母是無所不能的超人,不怕辛苦,不怕髒不怕累,什麼事情都難不倒,自然不會覺得父母也需要愛和關懷。

霍思燕杜江的孩子嗯哼被網友稱為「小暖男」,小小年紀就很會心疼、體貼父母。

在一個節目中,霍思燕讓嗯哼幫自己買一杯冰咖啡,嗯哼獨自跑去商店,卻「自作主張」買回一杯熱咖啡。

霍思燕不解地問為什麼,沒想到嗯哼雲淡風輕地說:「我怕媽媽感冒。」

嗯哼的暖男特質,和霍思燕平時愛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她在和朋友交流時,就常常說到, 父母要學會偶爾示弱,「這個我不行,那個我不會」,給孩子表現的機會。

的確,家長在孩子面前有時候也可以不那麼強大,可以適當表現出自己疲憊、煩惱、脆弱、需要幫助的一面。

比如逛超市時,讓孩子幫忙拿點東西;下班回來累了,讓孩子幫忙分擔一些家務······

這樣,孩子才有機會學會愛和給予,懂得責任與擔當。

03

愛的方式不對,親子關係差

不會心疼父母的孩子,有時候是父母愛的方式不正確造就的。

不得不承認,很多父母只是在 以「自以為對孩子好」的方式去愛孩子,並沒有真正滿足孩子內心對愛的需求、對被認可和信任的渴望。

比如,對孩子缺少陪伴、總是否定打擊孩子、過度包辦控制。

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體會不到來自父母真正的尊重、接納和愛,他和父母之間只有冷漠、疏離與隔閡,是學不會愛別人的。

父母自以為愛孩子,可是方式不對,孩子感受到的卻是不被尊重、不被接納、只有否定和控制。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愛?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給出的答案是:

父母愛孩子,首先就要捨得花時間精力 陪伴孩子,多交流溝通。

其次,要懂得 尊重孩子,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獨立的個體來看待。

這意味著父母懂得考慮孩子的感受,理解他的情緒,照顧他的自尊,不隨意斥責、辱駡、打擊。

最後,不要總是以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控制孩子,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心聲,有些事情上允許他自己做選擇、做決定。

Wendy媽咪有話說:

父母應該怎樣做

要想讓孩子在長大之後,體貼父母、關心父母,必須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改變這種不良的教育方式。從以下幾點,就能夠讓孩子成長為一個 獨立的、大寫的人

1. 給孩子自由

太過約束孩子的行為,只會讓孩子失去自我,甚至想掙紮出牢籠,適當的放鬆,不僅能夠增強孩子自身的 獨立性,也能夠對孩子的行為起到 約束作用,關鍵是不會給孩子造成反感,引起對父母的厭惡。

2. 以身作則

要想孩子將來能夠孝順,體貼自己,作為父母更應該孝敬家中的老人,讓孩子知道 尊老愛幼體貼長輩,通過實際行動對孩子進行感染,孩子內心會更 容易接受

父母和孩子上輩子都有不解的緣分,而這輩子依舊是延續。每個父母都是心疼孩子的,但是錯誤的教育方式,反而會促使孩子 不健康的心理成長,變成 家庭矛盾。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凡事要把握度,不能太過。

我是獅獅媽,一個愛看書、愛學習的媽媽,專注孩子成長教育,想要瞭解更多育兒知識、教育知識,別忘了關注獅獅,獅媽將持續輸出更優質的內容。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