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孩子九個「拖」!如果你家也有一位磨蹭的「小蝸牛」,媽媽別急
2020/12/14

作為一名天天把「催」字掛口頭上的老母親,恍然間,感覺找到了孩子磨蹭的真正原因。

催吧催吧,越催越慢;催吧催吧,一點就炸;催吧催吧,不想寫作業……

十個孩子,九個拖。十個媽媽,十個催。

原來,不是孩子拖拉磨蹭,是我們的方式不對。

心理學上,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站在成人的視角,認為孩子太磨蹭,打亂了我們的節奏,總想催促他們快一點,再快一點。

殊不知,真正被打亂節奏的是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行為邏輯,和做事節奏。有時候不是孩子拖拉,而是因為孩子沒有時間概念,掌握不好事情的節奏。

兒童發展心理學認為: 2歲半到3歲左右,孩子才有了時間觀念的模糊意識;到了 6歲,大多數孩子任然不會認識表,對於具體時間有多長沒有概念;

7歲以後,才慢慢有了一點時間概念。

只有有了時間觀念,才能懂得時間管理。

以下的幾個步驟,如果你家也有一位磨蹭的「小蝸牛」,那就趕緊用起來吧!

1

時間是個什麼鬼?

在孩子完全不知道時間是什麼之前,再好的時間管理方法也沒用,因為它不是個實實在在的物品,看不見摸不著,孩子Get不到啊。

其實從孩子能聽懂話開始,我們就可以給他輸入時間的概念啦。平時和孩子溝通時,可以把時間和具體的事情放在一起說,比如,「三點了,咱們下樓玩吧」; 「六點了,該吃飯啦」;「八點囉,咱們該洗漱上床讀故事了」……

 慢慢地孩子就會有這樣的印象:有個叫「時間」的傢伙,會決定我們什麼時候該幹什麼,而不是爸爸媽媽說了算哦。

同時,我們還可以邀請小朋友來「管一管」大人的時間,比如爸爸九點要開會,媽媽和孩子可以一起來提醒他,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有時間,爸爸媽媽也得聽「時間」的話。

2

時間究竟長啥樣?

在孩子對時間是什麼有了大概的感覺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正式教他認識時間、認識時鐘了。當然,前提是孩子已經認識簡單的數位了。

我們可以先從認識傳統時鐘開始,告訴孩子最短最粗的指標是時針,比時針細一點長一點的是分針,跑得最快的那個是秒針,通常情況下,我們只要讀出時針和分針的數字就可以了。

和孩子一起動手做一個時鐘是讓孩子儘快認識時間的好辦法。逃逃在學前班的時候,就做過一個時鐘模型,用的是最簡單的材料——一次性的紙盤子做錶盤,貼上數字,用紙剪出時針和分針並塗上不同的顏色,一個時鐘模型就完成了。

做完模型之後,爸爸媽媽和孩子還可以玩一個叫做「讓時鐘走起來」的遊戲,一個負責分針,一個負責時針,說出一個時間後,一起讓指標指向正確的位置。這個遊戲不光能加深孩子對時鐘的讀表能力,還能讓孩子知道這些指針是怎麼走的,方向是怎樣。

學習了傳統時鐘之後,再學看電子時鐘就比較簡單了。剛學會看時鐘的孩子對時間特別敏感,記得當年逃逃可是把家裡所有能顯示時間的物品都翻出來比對一輪,發現它們的顯示時間並不完全一樣,感覺很疑惑。

我就告訴他,大家手機上的時間是約好了一樣的,所以我們需要把家裡其他的時間都調成跟手機一樣,這樣假如你和小朋友約好了4點一起到小公園玩,大家才會同時到。

3

時間到底有多長?

你有沒有過催著孩子「趕緊,只有5分鐘了,快點兒!」

但他依然慢悠悠地該幹嘛幹嘛的情況呢?幾乎都有過吧,那是因為人家根本不知道5分鐘到底是多久啊~~~

 孩子雖然學會了看時間,但怎麼讓他對具體的時間量有感覺呢?這就得跟他平時最常做、最熟悉的事情對應起來。

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玩一個叫做「測一測」的遊戲,比如測測孩子穿衣服需要幾分鐘、刷牙洗臉需要幾分鐘、收拾書包需要幾分鐘、穿鞋子需要幾分鐘等等。

還可以做一個漂亮的對應列表,把抽象的幾分鐘和實實在在的生活事件對應起來,讓孩子對時間量的長短有直觀的感受。漸漸地,以後再說還有幾分鐘要出門,孩子就心裡有數了。

對以分鐘為單位的短時間有瞭解後,我們還可以把時間跨度拉長一點,比如看一集動畫片要多久、從家裡到幼稚園大概要多久、每天晚上睡了幾個小時,讓孩子對長時間的事情也有大體的把握。

等孩子對時間量有一定感覺之後,這時的提醒才起作用。這裡我給大家介紹老美媽媽很喜歡用的一招「梯度提醒法」,比如在朋友家做客準備要走時,提前半小時提醒孩子,然後15分鐘再提醒一次,接著是10分鐘,5分鐘,既給孩子緊迫感,也讓他心裡有數,如果遊戲沒有結束或者還有想玩的玩具,就得趕緊了,這樣到真正要走時也不至於滾地耍賴。

4

我的時間我做主!

孩子在認識時間、對時間量也有感覺之後,就可以開始學習怎麼管理自己的時間啦。當然,也得從簡單的開始,第一步,記錄「我的一天」,讓孩子知道自己一天的時間都去哪了。以下這個圖大家可能在其他地方也有見到過,是一個做得特別詳盡的例子。不過一開始也不用做得那麼精美,只需要記錄清楚自己的一天都做了些什麼就好。

我們可以讓孩子多記錄幾天,每天畫一張,對比一下這幾天有什麼不同,哪些事情是一樣的,哪些事情是不一樣的。

告訴孩子有些事情一般都是在固定時間完成的,比如睡覺、吃飯、上學;而有些事情的時間卻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安排,比如閱讀、玩耍、看動畫片、和爸爸媽媽玩桌游等等。

孩子畫完「我的一天」之後也可以問問孩子,今天有沒有特別想做卻沒做的事情呢?是沒有時間嗎?這樣孩子漸漸會感覺到,原來時間是可以自己來掌握的。

孩子瞭解了「我的一天」之後,就可以進行第二步——規劃「我的一天」了,也就是讓孩子自己制定一套適合自己的時間規劃。

這時,前面提到的那些日程事物表什麼的才能真正起作用。

獅獅媽有話說: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你催他,唬他,拉他,扯他都沒有用。

蝸牛有蝸牛的節奏,唯有我們放慢腳步,調整自己的節奏,才能有心情去看路兩邊的旖旎風光。

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和自己做選擇的權力。願每個孩子都有健全的靈魂,和駕馭自己人生節奏的能力。

為人父母,最大的驕傲就是,讓孩子在自己的節奏內,養成好的時間管理能力,讓他具備自己安排自己事情的能力。

孩子,慢一點,真的沒關係,重要的是,那是你能掌控的人生。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