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恐懼時,爸爸媽媽的回應真的很重要
2021/01/11

當孩子跟你說「我怕」時,你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很多人幾乎脫口而出:「別怕,這有什麼好怕的。」我曾經也以為,這絕對是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

前幾天,路過社區遊樂場,看到一個大約兩三歲的小男孩站在滑梯上,戰戰兢兢,死活不肯滑下來。

孩子的奶奶站在下面,一個勁兒地鼓勵孩子:「這麼矮,根本就不用害怕。」說著,她試圖拉著孩子往下拽。

小男孩一邊奮力掙扎著,一邊嚎啕大哭起來:「我怕!我不要……」

「你是個男孩子,這麼膽小,滑個滑梯都不敢!真丟人!」 老奶奶氣哄哄地一把拽過小孫子。

對孩子來說,「害怕」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它和開心、悲傷,是一樣的。

法國思想家霍爾巴赫曾說:人越是無知或缺乏經驗,便越能感受驚恐、孤寂、森林的幽暗、夜的靜寂和黑暗、風的呼號、突然的和混亂的音響,對於不習慣這些事物的一切人來說,都是恐怖的物件。

對於未曾經歷過的孩子來說,一切突然出現或是讓他聯想到不好事物的,都會讓他害怕。

當孩子說「我害怕」的時候,他最需要的其實是我們的感同身受。

而不是一句「別怕」的安慰鼓勵,更不是「怎麼這麼膽小」的批評指責。

01

女兒Wendy最近莫名對月亮產生了恐懼。

每當夜幕降臨,她總會要求我早早就拉上窗簾,否則便大叫著蒙上雙眼,不斷重複著:「不要看月亮,囡囡害怕!」

對此,我一度反復開導她,不停地跟她解釋月亮是什麼。可嘴皮子都說破了,女兒的迷之恐懼卻絲毫沒有緩解。

束手無策之下,我想到了我的閨蜜。她有個特別膽大的兒子,我覺得從她那兒應該可以學到如何培養孩子的膽量。

聽了我的吐槽,閨蜜只問了我一個問題:

「每次孩子向你表達害怕時,你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我幾乎脫口而出:「寶貝別怕,這沒什麼好怕的。」我篤定地認為,這絕對是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

可閨蜜卻直搖頭: 「我跟你恰恰相反,我只是告訴我兒子,媽媽會陪他一塊兒害怕。」

她的回答,讓我震驚了。

閨蜜跟我分享了她兒子很久以前的一段經歷。

有一回,她帶著三歲多的兒子去參加某個親子活動,其中有個環節叫做「穿越彩虹傘」。在大人們撐開巨大的傘面帆布之後,孩子要在帶隊老師的指引下,依次來到傘下完成一系列遊戲。

大部分孩子對此都歡天喜地,可閨蜜的兒子卻不知為何,嚇得完全不敢上前。

當時,閨蜜一個勁兒地告訴兒子:「這沒什麼大不了,根本就不用害怕。

」並試圖拉著孩子走到彩虹傘底下。可她越是這麼做,孩子就越抗拒,到最後居然哇哇大哭起來。

一位老師見狀趕了過來。而她接下來的做法,完全出乎了閨蜜的預料。

只見她蹲下來緊緊抱了下孩子,溫柔地說: 「寶貝第一次見到這麼大的傘,一定是嚇壞了吧。沒關係,老師當時也很害怕呢。要不我們一起在旁邊看其他小朋友們玩,好嗎?」

兒子同意了。接下來的時間裡,閨蜜觀察著小傢伙的反應——

他不再哭了。

他正與老師說著悄悄話。

他開始好奇地打量眼前發生的一切。

他在老師的鼓勵下,小心翼翼地邁步上前了。

他摸了摸彩虹傘。

他竟然笑了!

是的,兒子最終融入了遊戲,玩得非常開心。而事後他才告訴媽媽,一開始之所以害怕,是因為彩虹傘的樣子讓他想到了繪本中可怕的黑暗隧道。幸運的是,有老師陪著他,讓他好受多了。

這件事,給閨蜜的觸動非常大。

「從那時我才明白,孩子害怕時,一味給他們壯膽、告訴他們不要怕,這非但不會讓恐懼消失,反而會讓孩子更加直接地感受到這種壓力。

至此之後,每當我兒子害怕時,我再也不強迫他勇敢,而是就那麼陪著他。你別說,這辦法真不錯,它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是一個人在面對。這不,我兒子的膽子居然因此漸漸大了起來,神奇吧!」

閨蜜一番話,讓我恍然大悟。

02

當孩子訴說自己的恐懼時,最需要的其實是父母積極的回應,爸媽可以怎麼做?

積極地傾聽,告訴孩子我能理解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提到:「

當孩子說出「媽媽,我害怕」時,本能的反應就是「這有什麼好怕的」,似乎孩子的「害怕」在大人眼裡是就是一個「不合理的存在」。這樣的安慰其實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給孩子的恐懼「雪上加霜」。

但積極的傾聽需要媽媽全身心地投入,不止用耳朵,更是用心去聽孩子的訴說,專注地體會孩子感受。

無條件的接納,你感到恐懼並不丟臉

孩子因為想像力比大人更豐富,同時認知能力又有限,所以很多在大人看來並不值得害怕的事物,在孩子的眼裡就會成為被放大的「恐懼對象」。比如:一隻玩具蜘蛛、一條玩具蛇、一把會發出聲音的玩具槍……。

當他們因此產生恐懼,無助地說出那句「媽媽,我害怕」時,我們不必過於擔心,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媽媽會一直陪著你!」。我們要允許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要接納孩子心中的不安,讓孩子體會到跟媽媽呆著一起是安全的。

正確引導,讓孩子描述出來,就沒那麼可怕了

皮亞傑的「兒童泛靈論」認為:

而這個時期,孩子對外界事物的認知還處在積累階段,父母是孩子認識外界事物的通道之一,當孩子產生恐懼心理時,父母的引導格外重要。

作為媽媽,我們可以帶孩子在生活中多觀察,讓孩子逐漸積累生活經驗、明白一些科學常識。當孩子產生恐懼心理,要及時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平時多鼓勵孩子、讚賞孩子勇敢的表現,可以鼓勵孩子畫出自己讓自己不安的東西,或者鼓勵他們描述出來,越具體越好。

有時孩子會發現原來自己害怕的東西也不過如此啊。

Wendy媽有話說:

愛的底氣讓孩子走出害怕

在所有消極感受中,懼怕是最折磨人的。

面對孩子的「害怕」,既不能一味地強調恐懼不存在;也不必強硬地讓孩子獨自勇敢。

作家畢淑敏在《家問》中寫道:

相比「不要怕」, 或許,「我陪你」才是更好的回答。

面對那個說「媽媽,我怕」的孩子,請給他一個愛的擁抱。

這份愛,會讓他的內心變強大,有底氣走出害怕。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