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讓孩子多玩10分鐘」這樣的小事,其實折射的是父母,在應對孩子討價還價過程中的不同表現
2021/01/28

剛吃完午飯,7歲的兒子就一直嚷嚷著,要用平板電腦玩遊戲,無奈之下,我答應了他,

但為了保護他的視力,我跟他說好了只允許玩10分鐘,之後就要去床上午睡,

隨著時間滴答滴答過去,10分鐘之後,我準備拿走平板,可他卻正玩得興起,不肯關掉平板睡覺,一個勁跟我耍賴,非要再玩10分鐘。

這樣的場景,相信我們做父母的,都會覺得十分熟悉。

看似日常的小事,其實就是孩子在討價還價,試探我們的底線。

01

情形一:如果孩子正玩得盡興

就像文章開頭的那個小男孩一樣。我們換位思考下。

好比說,你正玩得嗨,突然有人說,停下,不許玩了,你能開心嗎?

記得我小時候,跟小夥伴玩膩歪了,只要我媽不喊我,我能在小夥伴家住一個星期不帶想家的。所以,當我們單方面的、毫無商量餘地的要求孩子立刻馬上停下遊戲,其實很不人道。

不僅不人道,還 很容易傷害孩子的專注力。

怎麼講呢?就是當孩子玩得特別投入的時候,一定是他們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

盡興地玩=專注地玩。

如果這時候,父母突然跳出來、粗暴地破壞掉孩子的興致,就等於是在破壞掉孩子專注力養成的絕好時機。

這個損失著實有些大。

等你家娃上了小學,你就會知道專注力對於學齡期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為了不破壞孩子的興致,下一次如果孩子正玩得happy,而你需要帶孩子離開了,那麼請給孩子留出一個準備的時間,比如提前告訴孩子一句: 玩完這個玩具,我們就得走了/看完這本書,我們就得回家了/再給你10分鐘,我們就必須離開了……

若你給了孩子這個緩衝時間,那你只需要安靜地多等十分鐘就好(頂多過程中多提醒兩次)。

若你不給孩子這個緩衝,很可能你不得不要跟孩子多對抗20分鐘、30分鐘,甚至孩子會跟你慪氣慪半天。

顯然還是前一種方法更合算。

情形二:如果事情非緊急

跟第一種情況略有不同,就是孩子需要切換狀態了,但又不那麼著急。

比如,你家定的睡覺時間是晚上9點——並不是說到了9點鐘不睡覺就會有多麼嚴重的後果,而是在你的觀念裡,9點就「應該」是休息的時間。

眼看著要到點了,該洗漱上床了,你家娃卻還沉浸在某個遊戲活動裡。面對你的催促,小傢伙一遍遍敷衍到:我等一下就洗……怎麼辦?

我家前兩天就遇到了這種情況。

當時我兒子正窩沙發上看書。我看了一眼時間,要到點了,就開始催他洗漱。

他「嗯」了一聲,沒動。

我又催。一股負面情緒騰地就從心底湧上來了。

我忍著。眼睜睜看著小夥子在沙發上動彈了兩下,東摸西摸了一番,還是沒有要去衛生間洗漱的意思,於是開始忍不住嘮叨起來:

「你這麼慢,等下又搞到好晚睡去了!」

「連著幾天都這樣,休息不好會影響身體的!」

……

說到這裡發現兒子的表情不太對,我趕緊刹車。

其實我兒子天生就是慢條斯理的孩子。他那個不緊不慢的步調,擱急性子眼裡真的夠拖遝的。但每天該做的事他都做完了,每晚基本也都能在9點多一點的樣子洗漱完畢。

我很快意識到,是我籍著「催促和管教」孩子的名義,在傾瀉我的焦慮。因為在訓斥兒子之前,我剛跟朋友通完電話。她抱怨她家兒子生活習慣不好,人瘦,個子也不夠高,最近視力還查出了問題……說實話,我也跟著上火了。

規定孩子9點一定要上床睡覺,這是我的「規矩」。在我的邏輯裡:如果孩子睡不夠,就會影響長高,影響大腦發育,影響身體素質,所以孩子「必須」「應該」「不得不」在9點鐘完成洗漱的動作……一旦孩子沒能卡著點去切換行動,我就會因為想像中那些糟糕的後果而抓狂。說到底,不是孩子真的行為有問題,而是我自己那些「執念」

困住了我自己。

孩子晚十分鐘洗漱,就一定會導致我想像中的那一系列問題嗎?顯然並不。相反,倒是我因此向孩子施加的一系列催促、訓斥,給孩子的負面影響可能還要大一些。

想明白這一點,我就變得平靜起來。

如果你家孩子本身也是慢性子,他們或許看上去從一個狀態切換到另外一個狀態的時候不夠快、不夠利索,顯得有些磨蹭,那或許你最需要做的,只是 在提醒過孩子以後,消化好自己內心的波瀾,然後等一等,再等一等。

02

作為父母,在面對孩子各種討價還價、得寸進尺的不合理請求時,到底應該怎麼做?

不同的處理方式,會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軌跡,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誤區一:妥協派

閨蜜倩倩有個6歲的兒子,什麼都好,就是寫作業特磨蹭。

每次倩倩陪孩子寫作業,他總是東摸摸西摸摸,時不時央求著「再玩5分鐘」。

倩倩心裡也特別清楚,不論答應他再玩幾分鐘,他都不會真的就乖乖聽話,5分鐘之後還會再有5分鐘。

可看著兒子胖嘟嘟的小臉上,掛著的兩道清晰的淚痕,聽他帶著哭腔軟綿綿地請求,一顆老母親的心就慢慢動搖,最後只能繳械投降。

孩子本來就是小機靈鬼,一看自己拿捏住了媽媽,便幾次三番上演同樣的戲碼,倩倩不止一次跟我哀嚎:「這孩子我是真的管不住了!」

然而,這樣的結果,其實就是她自己一次次妥協造成的。

誤區二:拒絕派

那麼,既然妥協不行,嚴厲拒絕是不是就可以了?

或許,下面的故事能告訴你答案。

寶媽曉曉是一個對孩子管控特別嚴格的媽媽。

平時她明令禁止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只有在她非常忙的時候,才會允許女兒看一會電視。

久而久之,孩子知道了媽媽的嚴厲,再也不輕易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03

最好的教育:策略派

那麼一味的妥協和一味的拒絕都不可取,在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請求時,我們究竟應該怎樣應對,才對孩子的成長最具有引導意義呢?

這時候,「溫柔而堅定」的策略型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引路人。

1. 讓孩子自己承擔任性的後果

我兒子木木,寫作業的時候總是不認真,每次我催他寫作業,他就說要看會兒電視再寫,要吃點東西再寫,總之就是不肯主動配合。

直到有一次,我想開了,破天荒地沒有催著他完成作業。

於是,他意料之中的沒有完成全部作業,第二天被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

覺得丟臉的他大哭了一場,從此再也沒有在寫作業這件事兒上磨磨蹭蹭,討價還價過。

孩子說「再玩一會兒」時,或許我們並不用對他們大吼大叫,也不用苦口婆心地和他們講道理。

讓他們嘗嘗自釀的苦果,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 提供「有限選擇」+注意轉移

《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一書中曾提出一個「 四葉草法則」,其中就有一個關於「 有限選擇」的概念。

給孩子有限的選擇,讓孩子有自我做主的機會。

就像文章最開始提到的,我兒子不肯午睡,硬是要玩平板電腦,後來我就跟他說:

「你是想現在睡覺,醒來跟媽媽一起去逛超市,還是選擇現在玩5分鐘平板,然後去寫作業?」

小傢伙瞬間停止了哭鬧,認真想了會兒說:「那我現在睡覺,等會兒一定要一起去超市玩啊!」說完就乖乖回房間午睡了。

有時候,孩子的世界很單純,我們強硬著抵抗他,會讓他覺得父母是跟他站在對立面的,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抗情緒。

如果這時候,我們提供兩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來轉移他的注意力,他就會選擇自己更容易接受的方案,從而讓當下的問題迎刃而解。

Wendy媽有話說:

看似只是「能否讓孩子多玩10分鐘」這樣的小事,但其實折射的是我們父母,在應對孩子討價還價過程中的不同表現。

同一件事的不同應對,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影響,未來,孩子的命運和成就也會大不相同。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寶藏,只要方法得當,就絕對不會讓父母失望。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