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請父母學會好好說話
2020/12/12

下班回來,剛走進社區,一對母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媽媽模樣的女人用尖利的嗓音訓斥著自己的孩子:

一路上,媽媽的高音量引得行人頻頻回頭,孩子雖然默不作聲,但是看得出來表情很尷尬,畢竟小孩子也是要面子的。

媽媽在外面都能罵的這麼肆無忌憚,想必回家後這孩子還要挨更多的「批評」。

01

愛與會愛,真的是兩碼事。

小時候,我媽媽說話動不動就冷嘲熱諷,還美名曰:「為你好」「怕你飄」。

媽媽口口聲聲說愛,我卻感受不到一絲愛。

多少個夜裡,離家出走的念頭一直盤桓在我腦海裡。

兒童心理學家阿黛爾·法伯說:

那些傷人的話,家長也許只是隨口一說,轉身就忘。

但孩子早已心碎了一地,有些話,他可能一輩子都無法釋懷。

直到現在,我還常常夢見自己又做回了小女孩,不知所措地站在一旁,忍受媽媽的冷言冷語。

父母不好好說話,受罪的永遠是孩子。

02

好好說話,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尊重

看過一個短視訊,小女孩問:「媽媽,你為什麼生氣呀?」

媽媽冷冷的回答:「我沒有生氣。

女孩說:「那你的眼睛怎麼這樣?」

說完就有模有樣地模仿起了媽媽的表情:眉頭緊鎖,由小眼瞪到大眼。

可以說,孩子天生就是敏感的小雷達,你生不生氣,他感受得到。

你愛不愛,他也感受得到。

當父母不好說話時,哪怕滿嘴輸出的都是愛,但孩子卻能敏銳地接收到語言裡的憤怒,貶低。

心理學上有個定律,叫55387定律:

重視55%和38%,7%才能有效果。

不好好說話的父母,就是只輸出了那7%。

明明怕孩子感冒,想讓她添衣,是一種關懷和擔心。結果話橫著就出來了:「不穿衣服凍死你啊!」

孩子一聽,鬥勁上來了:「就不穿,凍死好啦!」

03

那麼,家長在面對孩子時,該如何好好說話?

在說之前,要學會聽。

之前看嬌嬌媽在一篇文章裡這樣說過:孩子的不聽話,來源於父母的不「聽話」。她舉了前段日子霍思燕在《媽媽是超人》裡與兒子嗯哼的一段相處對話。

大清早,霍思燕因為起晚了正在手忙腳亂地化妝。

兒子喊她看自己組裝的小汽車,霍思燕絲毫沒有不耐煩,一邊繼續塗抹化妝品,一邊立馬起身來到兒子身邊,讚歎說「哇塞,這是兩種開法的車吧」,給小傢伙鼓勵和支持的正向回饋。

能夠傾聽孩子,是好好說話的前提。

有時候在和孩子溝通時,家長們不妨把自己也當成小孩子,想想自己如果和孩子一般大的話,遇到事情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和想法,又想得到父母什麼樣的關懷和照顧。

雖然父母不可能完全做到感同身受,但起碼會給自己一些提醒和反思,自然而然,和孩子說話也就會親昵和體諒許多了。

放下家長的身份和架子,孩子也會更加願意親近你,彼此之間的信任也會更進一步。

儘量講事實,不要加入過多的主觀情緒。

「這麼簡單的題目你也錯,為什麼你同桌就全對,你怎麼這麼笨……」很多時候,家長會對孩子的表現加入其它參照物,和別人家孩子對比,還發表自己的看法。

也許就是粗心做錯一道數學題的事情,告訴孩子正確的解題方法,提醒他以後要細心就可以了。

一味否定反而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打擊,他會真的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比別的孩子笨。

儘量不去鋒利地批評孩子,讓他自己思考和反省。

長期以往,孩子會養成主動發現自身不足並去改正的邏輯思維,而這也才是教育的本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愛是需要表達的,家長們要讓自己的話語間充滿對孩子的讚美、支持和信任,這樣才能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讓他在愛裡大膽前行。

獅獅媽有話說:

愛孩子就尊重他,給予他關懷和鼓勵,而不是一味的貶低和打壓。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女士曾經說過:

孩子出生來到這個世上,本就是一張白紙,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肯定都會犯錯。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以更多的耐心和包容心來面對孩子。

許多父母為了「省心省力」總是喜歡口頭威脅打擊,看似多快好省,其實給孩子的心裡種下一顆恐懼的種子,導致孩子與父母離心,在經年之後,也會受其影響,在各種關係中掙扎焦慮,甚至會引發心理問題。

千萬不能因為惡語而傷害孩子一生,愛他就好好說話。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