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是一門藝術,父母掌握這門藝術,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2021/01/23

知乎上有人提問:最反感父母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最高贊是父母嘮叨的時候。

一名初一男生說:「很多話講一遍就足夠了,雖然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好,但父母說的次數多了,心裡不知不覺就煩……」

初二的女生也說:「父母說多了,自己會產生逆反情緒。天天懷疑我早戀,後來我故意早戀,就是為了氣他們……」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身為家長總是害怕孩子變成熊孩子,所以總是急著插手去指責孩子的過錯。

卻不知,當孩子心理上構築起抗嘮叨的「防火牆」,再好的道理也難穿透。

01

少說,多聽

看過一則泰國小短片:

短片中,媽媽們在幼稚園門口等待放學的孩子,當看見滿身污泥的孩子們走過來時,媽媽們不分青紅皂白,立馬開啟「嘮叨」模式。

「嘮叨」結束時,學校的電視上開始播放一個叫做「今日好學生」的小視頻,主角正是她們的孩子。

原來,孩子們之所以渾身泥巴,就為了幫助滿載花盆、推著獨輪車、摔在泥巴裡的園丁爺爺。

知道真相的媽媽們,都覺得很意外:「我沒想到是這樣」「我以為他又調皮了呢」,她們為孩子的舉動而感動驕傲,有的甚至激動地留下了眼淚。

現實生活中,孩子犯錯時,有的父母也會和視頻中的媽媽們一樣,不明真相劈頭蓋臉亂指責一通,而不知有時傾聽孩子,瞭解事情的經過,讓孩子有機會解釋自己的行為,才是最高明的做法。

就像這位媽媽這樣:

一個小孩有段時間上學總遲到,接到老師電話的母親很納悶每天走得那麼早的兒子為何會遲到。

她沒有打罵孩子,只是心平氣和地問孩子:「為何你那麼早出去,卻總是遲到?」

孩子見媽媽沒有指責自己的意思,就一五一十地告訴媽媽:我去給賣早餐的老奶奶幫忙,忙著忙著就忘記了時間……

媽媽聽後抱了抱兒子 ,決定第二天和兒子一起去幫助老奶奶賣早餐。

孩子放學回家收到一張紙條和一塊手錶:「幫助他人是好事,但總以耽誤學習為代價,你幫助他人的力量會一直微不足道。」感動的孩子再也沒有遲到過。

蘇格拉底說:「上天賜給每個人兩隻耳朵,而只有一張嘴巴,就是要求人們多聽,少說話。」

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善於傾聽是父母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最佳方式。

好的父母,不多說,會傾聽,讓孩子有解釋、證明自己的機會。

02

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中有這樣一段旁白:

「大人經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他們都是自己講自己爽,而我們通常都是假裝在聽,然後一邊進,另一邊出。

我們到底有沒有聽進去,他們不管,只要他們有講,就算了。

大人說那麼多話,為什麼不明白,多了就很難消化的道理呢?」

在一件事情上,不斷重複的話,說得越多,效果越差,不中聽,也沒用。

比如, 讓孩子產生惰性:同一件事情,你不多說幾次,孩子就不會主動去做。

讓孩子更叛逆:一個問題被強調太多次,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反抗心理,跟你唱反調。

讓孩子不自信:重複說教的本質是不相信孩子,是對孩子的一種貶低。

影響親子關係:長時間重複嘮叨對親子關係具有非常大的殺傷力,網上看到過一個新聞,有個女兒因為嫌棄媽媽太囉嗦,將媽媽微信設為免打擾。說得越多,孩子越反感。

失去孩子的尊重:有的媽媽會被孩子懟:「知道了,真囉嗦」、「煩不煩呐!」、「我要什麼我自己知道!」

這並不是孩子嫌棄你、不愛你,他只是嫌你話太多。

我們都以為說得多才是愛,說得多孩子才能記住,事實上,話太多正是孩子不聽話的根源,言多必失。

說話是一門藝術,父母掌握這門藝術,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03

家長好好說話是一門學問。那麼,父母怎樣避免對孩子嘮叨呢?

1、用規則代替無用的嘮叨

要知道,越是冗長、繁瑣的指令,越沒有執行力。

你想讓孩子按時起床、好好吃飯、乖乖寫作業,任何抱怨、指責、翻舊賬都沒有用。不如對孩子說簡短、有重點的指令,並且用規則代替無用的嘮叨,孩子才聽得進去。

2、堅持原則,說到做到

想要孩子聽話,父母要守住自己的原則,不能因為心疼就妥協。

比如你對孩子說不收拾好玩具,下次沒得玩。

如果孩子不收拾,下次就別再給他玩具,不能因為孩子哭鬧而妥協。否則孩子下次還是一樣:管你怎麼說,他都不聽。

3、給孩子多點信任

做不嘮叨的父母,最重要的一點是,給孩子適當的提醒,而不是事無巨細的操心。

很多父母之所以愛嘮叨,是對孩子擔心過多,焦慮過多,對孩子很不放心。

不妨給他們一點空間,讓他們學會自己學著成長,等孩子真正需要我們的時候,再適時地提供幫助。

Wendy媽有話說:

話太多的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常常換來孩子的不理解。

朱自清在《沉默》中說到: 「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

話太多、太囉嗦的父母,常常會給孩子造成很多負面影響。道理講得再多,都不如一次親自示范。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