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沒耳朵」,十喊九不應?不同年齡的應對「小技巧」!
2020/11/05

最近,有許多家長抱怨孩子「沒耳朵」, 家長就像對著空氣說話,孩子十喊九不應,變得越來越不聽話,讓人苦惱不已。

這幾天,媽媽發現樂樂對大人的話經常當成「耳旁風」,明顯不如以前聽話了。放學回到家,媽媽讓樂樂自己寫作業,樂樂沒動,媽媽催促了他好幾次,他才磨磨蹭蹭地打開作業本。吃飯時間到了,樂樂還在津津有味地看電視,媽媽叫了他好幾遍,他就是聽不見,氣的爸爸大吼一聲,樂樂才嚇得趕緊關掉電視跑過來吃飯。

睡覺前樂樂又因為玩玩具而遲遲不肯去洗漱,媽媽喊了好幾遍,樂樂都充耳不聞,媽媽忍無可忍打了樂樂,樂樂這才哭著去洗臉刷牙,雖然照著媽媽的話做了,但是顯然他也是堵著氣的,最後悶悶不樂地睡著了。孩子「沒耳朵」,讓媽媽非常無奈,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都會有一個時期「聽不到」家長的話,這種情況,即使是在最聽話懂事的孩子身上都會發生。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才發生了這個問題呢?

一、孩子聽不進家長話的原因

1、孩子太過專注於某件事

當孩子沉迷于一件事的時候,注意力會非常的集中。就算是大人在專注工作時,其他人說話也是很難聽到的,更何況是專心致志的孩子,這時的孩子身心全部都被手上的事所吸引,大人說的話就會聽不到。這是孩子專注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專注力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不應該隨意打斷。

2、孩子因為叛逆而故意聽不到

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會產生叛逆的心理,這時的孩子,有了自我意識,想要抗拒父母的掌控,想擁有更多的自由選擇權利,這在兒童心理成長過程中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根據性格不同,兒童反抗的行為也有所不同,一小部分的孩子勇於出聲反抗,而很大一部分的孩子由於懼怕大人,只能用沉默來表達自己的反抗意願,會出現裝作沒聽見的情況,這是孩子的一種無聲的抗議。

3、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些孩子從小就養成了懶散、磨蹭的生活習慣,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了上小學,小學的課業增多,生活學習節奏不斷加快,孩子懶散的習慣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改變,比如,從小作息時間沒有規律,睡得晚起得晚,上學後,由於沒有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就會導致早上家長一遍又一遍地叫,孩子就是聽不見,起不來。

那麼到底怎麼樣才能讓小孩聽呢?有什麼科學的方法,可以讓小孩樂意地遵從父母的意見?在小孩不同的年齡,家長們應該怎麼做才有效呢?

下面是不同年齡小孩的教養小技巧,快點學起來吧。

1-2歲的小孩,父母應該怎麼做?

為什麼一到兩歲的小孩叫不動呢?原因是自我中心時期——寶寶專注於自我探索,因為太專注了,所以「聽不到」父母說話。

舉一個例子:一位一歲半的寶寶,她坐在嬰兒椅子上用手抓食物,飯菜都灑到了椅子和地面上,她的衣服和臉上都沾滿了飯菜,媽媽對她說:「不能用手直接抓食物,要用勺子!」但是她不聽,繼續沉浸在她的「飯菜遊戲」中,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一個研究證明:當大人越愛乾淨,寶寶越不聽;大人越規定,寶寶越不理。那是因為他們太專注於對世界的探索了。

教養方式: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放手讓寶寶探索。吃飯的時候,「弄髒」的是小事,但是卻促進了寶寶對世界的理解,而且有助於他們的手和眼睛以及大腦的共同協調工作。所以在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寶寶探索吧。

當我們需要寶寶聽,怎麼辦呢?採用誇張的語調,引起寶寶的注意:「哇,寶寶,你好認真呢,讓媽媽幫你擦擦小手吧。」

3-4歲的小孩,父母應該怎麼做?

為什麼三到四歲的小孩叫不動呢?原因是,他們的自主意識開始發展,他們想要被尊重,而不想被命令,從而帶來了他們的執拗行為。

舉一個例子:一位媽媽對她三歲的兒子說:「小朋友,把玩具收起來!」

結果,3分鐘後,小孩沒動。媽媽提高了語調:「我叫你收玩具,沒聽到嗎?」

可是,再過三分鐘後,小孩還是沒收!這時媽媽快被氣崩潰了。

那是因為:一直吼——一直沒用!

教養方式:父母對小孩應該有清晰的行為約定。例如,小孩1分鐘內要收好玩具,否則它/它們就會被放進「冷藏櫃」(小孩拿不到的玩具箱子),或者它就會成為別人的玩具。

一般來說,明確了孩子要承擔的後果,孩子下一次就會長記性。

會不會有什麼負面後果?有人說,這是父母對小孩的恐嚇。我們可以假設一下,一位成年人在一個公司裡面上班,如果沒有按照公司的要求完成任務。這個時候,他可能就會收到領導的警告,「你如果這個月之內完成不了這個項目,你的職位就會被別人替代。」很多人說,這樣的規定是合理的,但是為什麼我們卻反對這樣的原則使用在家庭中呢?這就是「契約意識」。當然,父母們可以提前把這個約定告訴小孩。

我想起了一個教養小故事。有一位媽媽對四歲的小孩說:「媽媽現在和你有一個小約定,以後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你必須收好你的玩具,否則你的玩具就會被收到閣樓上的小箱子裡面。你下一次就不能玩了,等你哪一天表現良好,玩具才會被釋放。」小孩聽從了這個約定,當天晚上睡覺之前,就把玩具收得整整齊齊的。

在這樣的溝通過程中,有一個小原則:與小孩溝通,情緒要平靜,不要有太多負面情緒。

5-6歲的小孩,父母應該怎麼做?

為什麼五到六歲的小孩叫不動呢?在這個年齡階段中,小朋友的自主意識發展得更成熟,還開始挑戰父母的底線,他們想「做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想知道,他們哪些行為會被父母接納,而哪一些不會被接納,從而最終形成他們自己的一套行為方式。

在那些管教小孩沒原則的家庭裡,小孩越叫越不動。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小孩看電視,原先與媽媽約好了看半個小時,小孩看著看著,後來因為電視太精彩了,就懇求他的媽媽:「再讓我看多一會嘛!」這個媽媽經受不住小孩的懇求就退讓:「好吧,你再看一會。」孩子下一次就會知道怎麼應對大人的原則,結果便是——管不動小孩了。

教養方式:我們既要尊重小孩,懂得傾聽小孩的意見,還要堅定教養原則。說好的原則不能輕易更改,否則對小孩就沒有原則了。最終,父母便在教養的「漩渦裡」越陷越深。

7-8歲的小孩,父母應該怎麼做?

為什麼七到八歲的小孩叫不動呢?缺乏動機,很多常見的原因有:「我沒好處」;「我還有更好玩或高動機的事情」;「我不知道那個事情到底有什麼用」……

舉一個例子,有一位七歲的小男孩放學了好長一段時間,只是坐在書桌前發呆或者玩玩具,要不就是吃零食。他的爸爸對他說「趕緊寫作業。」他嘴巴裡說「好」,但就是沒有行動。

很多時候,學習對一個小孩來說,只是老師和家長要求他們這樣做,我們絲毫看不到小孩的興趣,小孩不想做就會拖拉,拖拉了就會成績差。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教養方式有三點:

1、目標要合理

有「三不要」:時間不要太長、不要太多、不要太難。

為什麼時間不要太長?因為時間長了,小孩會感覺無聊;為什麼不要太多?太多了之後,小孩感覺吃不消,也沒有時間做其他更有趣的事情了;為什麼不要太難呢?因為太難了,小孩不懂得做,不懂得做的結果就是「習得性無助」。

所以對年幼的小孩來說,作業每天一個小時內比較合適,另外不要強迫他們超前學習。其他的事情,也是同樣的道理。

2、這個事情為什麼重要?

小孩為什麼要吃飯呢?那是為了長身體;小孩為什麼要穿衣服呢?那是為了保暖;那麼小孩為什麼需要學習呢?這個問題,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答案。下面我說一個故事。

據說有一幅蒙娜麗莎的複印本,有人故意PS降低了這幅畫的圖元,搞得很模糊。如果不是認真看,幾乎看不清什麼圖案。接著,這個人把這幅畫拿去給那些非洲當地的沒有任何學習經歷的人看。那些在農田裡勤勞了一輩子的農民說:「哦,裡面畫的是一堆牛糞」

。然後,這個人又把這幅畫拿到了歐洲的一些高等學府,這些知識淵博的學生都說:「哦,這是一幅蒙娜麗莎的畫像。」

所以說,學習就是生活基礎。

3、要及時鼓勵小孩的進步

英國德蒙福特大學曾經有一項實驗。研究者讓一些家庭,每天對孩子表現良好的5件事,進行立即且具體的稱讚。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那些每天因為表現不錯而受到讚揚的孩子,較少出現偏差行為和過動症狀,心神也較專注穩定。相比之下,那些沒有被讚揚的小孩卻沒有這樣的進步。

研究者韋斯伍德說:「一天5次的具體稱讚,可以在短短的4個星期內,提高小孩的做事動機和積極性。」所以,及時鼓勵小孩的進步,會給小孩帶來信心,從而產生強烈的做事動力。

如果你家小孩也老是「叫不動」,那麼趕緊把上面的教養小技巧學起來吧,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應對措施。 就像走對了路,就找到了方向;用對了方法,就沒有教養煩惱!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