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發脾氣,父母的「冷處理」,只會冷掉孩子的心
2021/03/04

那個崩潰的孩子,並不是表演

前兩天,有段「萌娃睡地哭鬧」的視頻,上了微博熱搜。

視頻中,小朋友倒在地上嚎啕大哭,年輕的爸爸媽媽就站在不遠的地方。

他們既不去扶,也不急著哄,就這麼淡然地看著孩子的「表演」。夫妻倆環抱手臂,歪斜著身體,頗有點冷眼旁觀的意味。

這段視頻贏得了20多萬網友的點贊。這種不被孩子哭鬧要脅的作風,似乎成為管教中的一股清流。

只是,當我們遠遠地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冷眼看他們崩潰哭鬧時,真的瞭解過孩子的感受嗎?

很多人以為孩子哭鬧就是要脅,撒潑就是作對,所以寸步不讓。可這不過是成人的曲解,那個崩潰的孩子,並不是表演。

看過一期《超級育兒師》,小女孩飯前想要喝牛奶,但是媽媽不同意。

小女孩瞬間崩潰了,她發瘋一樣地鬧,去扯媽媽衣服,坐在地上哭的聲嘶力竭。

媽媽先是講道理,告訴她因為要吃飯,所以現在不可以喝牛奶。

眼看孩子越鬧越凶,媽媽又開始放狠話「再哭我就走了!」

媽媽又氣又惱,在她眼中,講道理不聽,威脅也不管用,只能束手無策,頭疼不已。

可實際上,孩子發脾氣只是他們最本能的反應。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說過:

「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他們具有一種天生的、自然的本能,想要執著於實現全部的願望。」

成人懂得控制,可孩子並不能理解。他們的表達能力有限,只能用這種過激的行為來表達不滿。

父母的回避和遠離,顯然無法教會孩子理解並且遵守規則,只能在焦躁中越發失控。

02

父母的「冷處理」,只會冷掉孩子的心

有時候,孩子鬧情緒聽不見勸,父母沒法溝通,又不能一味滿足。

最後,只好先冷著孩子,讓他們鬧個夠。等發脾氣沒用,孩子自然就不會再鬧了。

可是,孩子的這種收斂和安靜,是真的認識到錯誤了麼?

想起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中,郭濤和兒子石頭「鬧掰」的一幕場景。

當時,石頭手臂受傷,撒嬌不肯好好吃飯。郭濤臉色大變,把他帶離飯桌,罰他在牆邊反思。

後來,郭濤喊石頭回去集合,可石頭不願回去。郭濤一氣之下,把他關到門外,不再理睬。

石頭頓時慌了,討好地追在爸爸身後,表示會好好表現。

表面來看,石頭不再鬧情緒,乖巧順從很多。

可是,當被問「爸爸是否愛自己」時,石頭變得很猶豫:「有時候愛吧,不愛我,就是他不理我的時候。」

孩子發脾氣時, 冷處理就像是愛的撤回,會讓孩子質疑父母對自己的愛。

起初,他只是需求沒能得到滿足,有點不滿。

可當他意識到自己的傷心、憤怒、痛苦,甚至崩潰,父母全都無動於衷時,這才是傳遞給孩子最可怕的訊息:

我的感受,對父母是不重要的。

一方面,孩子出於恐懼,會越發失控和崩潰。另一方面, 孩子在長期的情感漠視中,封閉自己的感受,很難再建立信任和親密的連接。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就曾信奉這種冷處理的訓練方法。

他提出孩子哭鬧時,不要去抱和安撫,這樣孩子會變本加厲,越發嬌縱。

然而,在他嚴苛的訓練下,孩子無一例外都以悲劇收場。

無論是袖手旁觀,轉身離開,還是不理不睬,對於孩子而言,都是精神上的冷暴力。

這種被父母忽視和拋棄的感覺,可以擊潰任何一個孩子。

03

面對孩子的哭鬧,家長應該怎麼做?

1、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

孫瑞雪在《愛和自由》中提到:人是一個情緒體。我們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緒。

特別喜歡這句話:制止孩子的眼淚只是初級手段,讓孩子發自內心的微笑,才是育兒根本。

面對一個哭泣不止的孩子,請你冷靜下來,因為他需要你的接納。

只有接納,才能正確解鎖孩子的「情緒密碼」。面對一個在情緒管理和表達上都表現得「非常糟糕」的孩子,這樣的做法很值得一試:

「生氣時,你學著接受它,尊重它,然後慢慢放下。」

「如果你還是不開心,還是做不到,那就順其自然,我們依舊愛你。

「你可以生氣,只是不要被這種情緒支配。」……

當然這種接納並非是無原則,無底線的妥協,更不是縱容孩子的不良行為,而是接納他背後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情緒,並讓孩子接納情緒、允許孩子表達情緒,搞清楚他情緒爆發的原因,從而對症下藥。

2、面對孩子爆發的情緒,家長要先調整自己的情緒

德國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說,其實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

別還沒處理孩子的問題,就先把自己捲入煩躁中,那樣會激化孩子的情緒。

專家表示,家長應該接納自己因為孩子的哭而導致的焦慮,給自己留出調節情緒的時間。

在面對孩子哭的時候,如果你心煩意燥,不要馬上就去教育孩子,先找個安靜的地方安撫自己心裡那只暴怒的小鹿,平復一下自己的心情,再去和孩子好好溝通。

3、耐心地傾聽,比滔滔不絕的說教要管用

傾聽,是幫助孩子管理情緒的一種有效方式。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不要立刻粗暴制止或批評,撫摸和愛撫的目光是我們能給孩子的最有力支持。安靜地陪著孩子,輕輕地抱著他,允許孩子哭一會兒,這樣有助於孩子宣洩自己的情感,也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與信任,從而他內心會更有安全感,也學會去接納自己的情緒。

4、引導孩子說出哭的原因,進行情緒複盤

蘇珊·大衛說,通過哭泣讓孩子認識情感,體會情緒波動,再慢慢學會控制情緒。

孩子的每次哭鬧都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因為需求沒被滿足,可能是想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也有可能是因為做不好事情。

爸爸媽媽可以等孩子情緒緩和一些的時候,蹲下來,心平氣和地和孩子進行溝通。比如你可以問孩子:「你可以告訴爸爸/媽媽,你為什麼不開心呢?」當孩子不願意說的時候,你也不用強迫他說出來,而是可以使用提問的方式來猜測原因,讓孩子回答「是」或「不是」就好。

關於這一點,杜江的做法值得借鑒。

在《爸爸去哪兒5》中,嗯哼因為分離焦慮,幾乎每次執行任務都要哭。

在第六期節目中,面對因為分離焦慮再次哭泣的嗯哼,杜江和他好好地談了一次,他從第一次去捕魚說起,帶嗯哼複盤了自節目開播以來的幾次分離場景,慢慢地引導嗯哼走出了自己的情緒孤島。

Wendy媽有話說:

面對哭鬧崩潰的孩子,父母的冷漠和疏遠,只能讓他在不安中自我否定。

堅持規則和接納孩子的情感,從來不是硬幣的兩面。

畢竟,制止哭鬧不是目的,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控制和處理情緒,才是真正的管教。

別再用冷處理,冷掉一顆柔軟的心。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