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就怕「豬隊友」和稀泥
2021/03/06

一次發燒,引發的婆媳矛盾

前幾天,朋友跟我吐槽了一件,讓她非常後悔的事兒。

我聽完,說實話,也不免唏噓。

過完年,還沒等把娃送去幼稚園,娃就發燒了,也不是很高的燒,就是斷斷續續燒了小一周。

因為剛開始溫度不高,還以為是普通的感冒,她也沒在意,還正常上班,準備好孩子要吃的藥,囑咐好奶奶要怎麼吃藥,飲食清淡巴拉巴拉巴拉…

也擔心奶奶照顧不好,也想在家照顧娃,但,錢得賺啊!

後來娃反復燒了一周之後,她覺得有點不對勁了。

有次提前回家,居然發現娃貼著退熱貼,在啃雞腿堡?!!!

說好的清淡飲食呢?

看到媽媽回來了,娃趕緊把手往身後藏,跑到奶奶懷裡去了。

這要是姥姥,肯定是要批評一番了,但為了家庭和諧,顯然,不能這麼批評奶奶…

01

我們為人父母的,一方面希望孩子可以得到愛,一方面又害怕把孩子寵壞,於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的模式就應運而生了。

還別說,這種教育模式在中國,還是挺普遍的,主要以慈母嚴父和虎媽貓爸的形式為主。

上週末,我們幼稚園剛組織了秋遊。一對父母實力上演了真人秀。

吃飯的時候,小朋友鬧脾氣不好好吃,他媽媽一直在哄他,老師要求小朋友和幼稚園一樣自己吃飯,可她又忍不住給孩子餵飯,邊喂邊說「你再不聽話,爸爸就要生氣了,寶寶乖,好好吃飯。

小朋友邊吃邊玩,手一刻也沒閑著,甚至把碗扣過來,自嗨地敲起來。

他媽媽馬上跟爸爸使了眼色,他爸爸就怒目圓睜,詳裝很生氣,輕輕打了小朋友手掌心幾下。

小朋友一看這情形,「哇」地一下就哭了,引來了其他桌家長的側目而視。

他媽媽馬上抱抱他說「好了,好了,寶貝不哭,你好好吃飯,爸爸就不會生氣了。」

小朋友終於不哭了,眼角還有淚水,一邊怯生生地看著爸爸,一邊自己把飯吃完了。

折騰了一番,這段插曲很快過去了。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慈母嚴父,虎媽貓爸的模式屢見不鮮,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主要表現為一個家長嚴厲地管教孩子,另一個就充當和事佬的角色,一唱一和,互相配合。

但是很多父母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在這種模式下,孩子的順從只是一時的表現。

孩子面對混亂的狀況,迫于父母強勢的一方做出選擇,可是久而久之他摸清了規律,反而會利用紅黑臉的不一致,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最後不乏變成一個愛看臉色,耍手段的小滑頭,這樣最終會影響孩子的人生觀。

父母在一件事情上做法不一,孩子只會無所適從,分不清對錯,這樣的教育毫無意義,最後孩子都不知道實際的規則是什麼。

02

家庭教育產生分歧,首先受害的其實是孩子。

因為TA還沒有判斷是非好壞的能力,也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

在一期《媽媽是超人》的節目中,董潔的兒子頂頂坐在沙發上,說想吃獼猴桃,頂頂的姥爺馬上起身,去給寶貝孫子削獼猴桃。

或許是這樣的場景常有發生,董潔在姥爺拿削好的獼猴桃回來之前,就事先叮囑頂頂:

待會兒自己吃,不要讓人喂你啊。

頂頂聽話地點點頭。

很快,姥爺就拿了一盤切好的獼猴桃過來,並且十分寵溺地開始餵食。頂頂一看,姥爺都喂過來了,那就這樣吃也沒什麼吧?

於是十分習慣地接受了姥爺喂過來的食物。

後來董潔出聲制止,姥爺表示:你不喂他,他不吃的。

兩人有片刻的爭執不下。

這期間頂頂一直都在觀望:到底該聽誰的?

董潔無奈:你就放那兒,他不吃就不吃。

頂頂見狀,才表示要自己吃。

隔著螢幕都能感覺到董潔內心滿滿的無奈。

孩子的很多習慣和好壞判斷,都是在成長懂事的過程中慢慢養成的。

03

如果在教育孩子方面發生了分歧,可以這樣做:

1. 及時和家庭成員溝通。

在綜藝節目《我家小倆口》裡,向佐就遭到了郭碧婷閨蜜的靈魂拷問。

先是問「你老婆和你的爸爸媽媽的意見產生分歧的時候,你怎麼辦」。

又緊接著問「你們倆對小孩的教育問題產生分歧時,你會怎麼解決呢」。

兩個問題一出來,就有人說:全是送命題。

但機智如向佐,半秒都沒有停頓,就給出了答案,可謂是求生欲十足了。

「我覺得,大方向不要有錯就好了。讀什麼學校我們也可以一起討論。

因為對於孩子的觀點,肯定沒有說誰是絕對對的,我也有對,我也有錯。」

在一個知乎高贊問答中,有人在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時也說:

「我孩子十一歲之前飯桌規矩就不是很好,每次吃飯我看到哪裡不對就會當場指出來。

但爺爺奶奶比較寵孩子,捨不得說他,甚至我說孩子的時候,他們還會指責我。

所幸,後來經過溝通,他們讓步了。現在孩子改變很多,也很乖。」

溝通就像一瓶萬金油,從來都是消除矛盾改善關係的必備良方,家庭教育猶是如此。

2. 不拆臺,不詆毀。

在《好媽媽不吼不叫》一書中,作者除了「溝通以求觀念一致,避免在孩子面前產生衝突」之外,也說到「即使彼此理念不同,也不要去詆毀對方」。

當著孩子的面去拆對方的台,不僅會給孩子留下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會損害我們作為家長的威信。

如果是當面產生分歧的,那就當著孩子的面和解。

3. 大原則上要一致。

朋友也說,她的哥哥就十分支持妻子的教育方法。

雖然經常會為了保護孩子幼小的自尊心,一個教育完之後另一個去哄,但大原則上從來都是統一戰線的。

統一一致的大原則,是教育的基礎,也是行為規范的準則。

曾有人做過一個很簡單的實驗。

他先是在沒有保護攔的桌子上放了一顆小彈珠,任由彈珠滾動,彈珠很快就滾到下了桌子。

然後他又在桌子上放了一個紙盒,再把彈珠放在盒子裡去滾。

這回無論彈珠怎麼滾,都不會再滾下桌子。

我們的孩子就像這顆彈珠,這個紙盒就是教育的大原則。

我們為孩子製作的「紙盒」,既讓他清楚地知道了行為的界限,也保護著他避免因為「跨界」做錯事情,而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Wendy媽有話說:

世間所有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我們需要遵從「一致性」的原則,給孩子行為和心理上的規則感和安全感。

蒙氏教育認為:「刻意去唱紅臉黑臉,不僅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缺少很多快樂,也讓孩子失去了獨特的成長空間。」

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教育亦如此,不要一味地否認孩子,也不要將自己臉譜化,唯有保持教育觀念的「一致性」才能給孩子一個可期的未來。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