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孩子鬧脾氣或者犯錯,父母的做法很關鍵
2021/03/02

上週末,閨蜜從國外飛回來看我,因為時間比較趕,恰巧萌寶也睡著了,我就讓他奶奶幫忙照看一下,我很快就回來。誰知萌寶醒來之後,沒有看見娃,不開心的哭了起來,奶奶哄了半天都沒哄好,隨口就說了一句「你再哭,奶奶就生氣了」,聽完這句話,萌寶非但沒停,反而哭的更傷心了,直到我回來之後,還抱著我抽泣了一會。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每當孩子哭鬧或者犯錯的時候,大人們總會用一些語言來威脅、恐嚇孩子,企圖通過這種方法讓他變得聽話。殊不知,這些威脅的話語,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01

孩子不聽話,家長該生氣嗎?

孩子不聽話的情況實在是太常見了,而家長會因此生氣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是,「 再不聽話我就生氣了「這種用情緒控制孩子的方式,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卻比效果還大。

當孩子惹人生氣的時候,家長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是不要用上面這種方式來威脅和控制孩子,否則容易帶來以下3個結果。

家長總是用情緒操控法,究竟會給孩子造成什麼負面影響?

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什麼叫做討好型人格呢?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做人做事之前,總習慣性的考慮別人的想法,為此不惜喪失自己的底線和原則的一種性格。

其實,這種人格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很多人都是這種性格。

在做事之前,他們習慣於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服務於他人、討好於他人,但卻往往疏忽了自己的內心感受,使自己腹背受敵。

當孩子被父母的負面情緒影響時,他首先思考的第一件事,那就是如何讓父母多雲轉晴?怎樣才能讓父母多雲轉晴呢?在他們看來,只有更好的討好父母,按照父母期待的方向發展,父母才能笑顏逐開。

因此在這不斷的迎合之下,孩子慢慢的就會變成討好型人格,長大以後孩,子也會如此不遺餘力的迎合別人的想法,為融入某個圈子而不惜放棄自己所希冀的一切。

孩子會陷入左右為難的矛盾境地。為什麼這麼說呢?當孩子長期被父母的情緒操控著時,他一方面想要證明自己的價值,表達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不想讓父母傷心,想要快速的使這一切便好起來。

因此左右為難、左右焦灼就成為了他們的行為日常。這樣的孩子往往活得很累,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在這個世界更好的學會平衡,於是在這一正一反、無數個交叉路口中,漸漸地迷失了自己。

02

還記得第一季《爸爸去哪兒》開播時,五對父子/女剛進組,孩子們不適應簡陋的鄉村環境,又哭又鬧。

在其他爸爸耐心勸慰孩子,向孩子解釋時,田亮第一時間採取的做法是抱著森碟往外走:

「你是來這裡表演哭的嗎」

「弟弟妹妹都不哭,你還鬧」

「你不要再哭了好不好」

面對孩子的不安,田亮首先擺出了一副手足無措和不耐煩的態度,一心只想快點讓孩子不哭,卻不想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要哭」,沒有選擇試圖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她好好溝通。

豈止工作繁忙聚少離多的明星,對孩子缺乏必要的瞭解,就是朝夕相處的普通家庭,也常常充斥著這樣「以終為始」、結果導向的教育。

「你看其他的小朋友都沒哭,所以你也不能哭」

「你再這樣媽媽要生氣了」

「都怪這個護士姐姐,把我的寶寶紮痛了!打她打她」

把道德規則具體化,用「其他人的評價」表現出來。這種方式,在缺乏理解能力的幼兒階段尚屢試不爽。

家長總覺得孩子還沒長大,但其實,幼兒大腦發育卻遠比想像的要迅速。

腦科學相關研究表明,3-7歲的孩子理解能力已經逐步成型,可以很清楚掌握對錯概念。

兒童對世界的認識,是從父母開始的。

他首先認識的是,媽媽怎樣跟自己說話,爸爸怎樣對待媽媽。由此而生成了關於善惡最初的概念和理解。

同時,孩子的大腦又沒有那麼靈光,只有簡單的應激反應功能,只能記住直接推導出來的結論。

如果告訴孩子「再吵媽媽就生氣了」,孩子直接推出來結論會是「媽媽不生氣的話我吵鬧就無所謂」,而不會意識到「我這樣做是錯的」。

遺憾的是,許多父母為了「省事」,表面上是培養出來了聽話的孩子,實際卻有意或無意地跳過了真正的價值觀形成環節。

03

孩子鬧脾氣或者犯錯,家長怎麼教育?

1、正確表達自己的憤怒

孩子犯錯或者不聽話,父母大多時候都做不到不生氣,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在生氣的時候,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他的哪些行為讓自己感到不高興了;或者通過走開一會等方式讓自己冷靜下來再教育孩子,但前提是保證孩子安全。

正確的情緒表達有助於家長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的做法也給孩子樹立了榜樣,在無意間讓他們逐漸掌握管理情緒的能力,培養較高的情商。

2、指出孩子錯誤並糾正

這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孩子犯錯或者不聽話,家長無論怎麼教育,都應該讓他們知道自己的錯誤並改正。

所以,在孩子犯錯或者不聽話的時候,家長首先要讓他們把注意力放到自己這裡,然後 指出他們的錯誤,並教會孩子「應該怎麼做」。

比如孩子在休息時間拖椅子、拍球,弄出了很多噪音,家長別光顧著生氣,而是要及時告訴孩子:現在是大家的休息時間,你拖椅子會吵到別人,我們應該安靜些。

在讓孩子知錯的時候,家長可以採取換位元思考的方式, 設置情境讓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這樣他自然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不好意思,覺得自己做得不對。

Wendy媽有話說:

曾聽過這麼一句話:

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家長是最細緻、最有才幹的雕塑家。

世界上的「熊孩子」固然很多,然而真正有智慧的父母,懂得在孩子的人生軌道引領正確的方向。

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如果能在孩子犯錯之後能夠帶著反思爬起來,錯誤就會成為課堂。

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孩子犯錯,及時告訴孩子錯誤的真正原因,讓孩子明白自己所應該承擔的責任。

教育在於明理,為人父母的你,一定要用你的智慧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