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培養個省心的孩子,父母在「這3件事」上不偷懶,你的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2022/02/18

親戚家有個小孩,父母十分寵溺,簡直是要星星不給月亮的那種,過年去發現孩子一整天都在吃零食,不怎麼吃飯。我說這樣吃零食對孩子不好,你們要控制一下。

親戚苦笑著說,不給吃零食就躺在地上哭鬧,沒辦法,只能讓她吃。

看來,親戚一家已經完全被孩子的哭鬧給控制住了。

現在孩子少,再加上經濟條件都不錯,對孩子也比較寵,但不管多寵,該教的規矩,還是要讓孩子學會,比如自律。

自律的孩子,不僅能養成良好的習慣,父母帶起來也沒那麼累。

那要怎麼做,才可以培養出一個自律的孩子呢?

延遲滿足,讓孩子形成自律意識

沒有誰一出生就懂得自律,自律的本質是好習慣的養成。培養孩子自律的第一步,是讓他們先形成自律意識。

有人做過一個關于「延遲滿足」的實驗。研究者們分給一群孩子每人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們當下就可以吃,但是如果等幾分鐘再吃,就能多得一顆棉花糖。

多數孩子很快吃掉了手中的棉花糖。有一些孩子雖然想吃卻極力克制,堅持到了可以拿到獎勵的時刻。

研究者們通過對實驗物件數年的跟蹤,結果發現:願意延遲滿足的孩子所取得的成就普遍高于那些不善于自我管控的孩子。

由此可見,延遲滿足是培養孩子自律意識的一個有效手段。

樊登也分享過一個案例。有一次,他兒子因為沒能立刻喝到牛奶而號啕大哭,他覺得孩子不善于管控情緒,需要及時引導。

于是樊登問兒子:你知道什麼是耐心嗎?兒子回答不知道。他告訴兒子,耐心就是雖然很想喝牛奶,但牛奶沒來的時候,也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不哭鬧。

第二次等牛奶時,兒子又哭了。樊登沒有立刻遞給兒子牛奶,而是問他,還記得什麼是耐心嗎,你能不能試著做到有耐心?兒子思索片刻,便停住了哭聲。

這裡,樊登正是利用「延遲滿足」的方式,讓孩子形成最基本的自律意識。

積極引導,幫孩子挖掘內在動機

《自驅型成長》裡有句話:「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取得成功,可是只有孩子的自主動機,才能使這種願望成為可能」。

要讓孩子變得自律,就要幫助孩子探索和了解自己的內在動機,鼓勵他們不斷去做喜歡的事情。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熱愛和專注的地方,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觀察關注,看他們什麼時候專注度最高,積極性最強。然後從此處著手,挖掘其背後的內在動機。

假如,你的孩子每次踢足球時心情愉悅還十分遵守規則。

這個時候,你便可以問孩子:寶貝,你為什麼喜歡踢足球?你覺得踢足球時的自己和其他時候有什麼不一樣呢?還有哪些事情,會讓你和踢足球時一樣感到快樂呢?

這些積極引導,會幫助孩子識別自己行為背後的內在動機,明確自己的成就感來自哪裡。

當孩子不斷嘗試和體驗更多能夠讓自己開心充實的事情時,他們的自尊水準會大幅提升,從而變得更加自律。

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學習榜樣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講到:「父母會不可避免的將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遞給後代,就像基因遺傳一樣」。

要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父母得先做到自律。如果你一邊盯著手機打遊戲,一邊苦口婆心的勸孩子不要玩手機。孩子會說,你都可以,憑什麼我不可以。

相反,那些擅長自我管理的家長更容易培養出自律的孩子。

《人生由我》的作者梅耶馬斯克,曾在書中談到母親對自己的影響。

梅耶說,父親去世後她曾一度為母親的生活狀態而擔憂。事實上,她完全多慮了。母親不僅報名學習了多種藝術課程,還規劃時間去各地旅遊,把日子過得絢爛多姿。

正是因為母親的理念和行為深深影響了梅耶,才使得她在面對任何艱難窘境時,都能積極規劃、從容應對。

其實,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並不難。給孩子愛與尊重、努力把自己活成孩子心中的榜樣和標杆,你的孩子,想不優秀都很難。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