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拉」成性,比起發脾氣講道理,父母巧用「遊戲力」是關鍵
2021/12/05

相信每個媽媽都想要一個脾氣好性格自律的「天使寶寶」。但生活中,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讓家長在育兒的過程中頗為頭疼。其實,大人不要忘記了,孩子能成長為什麼樣的人,與平時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

「拖拉」是考驗家長耐心的天敵

家有學齡兒童的家長,最大的心得體會就是孩子的「慢」。有些孩子平時寫作業慢、出門慢、穿衣吃飯都很慢,這讓不少講究效率的家長急壞了。尤其每天上學前出門的那一陣,孩子磨磨蹭蹭的模樣簡直令人無法忍受。

面對這樣的情況,有的家長會選擇不停催促,希望自己的嘮叨能夠引起孩子的注意。也有的家長會選擇「包辦」模式,快速幫孩子整理好一切,幾乎不用他們在自己動手。但是,不管是其中哪一種方式,對孩子都只起到「治標不治本」的作用,既無法改善缺點,也無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有些心思巧妙的家長則會另闢蹊徑,通過一些獨特的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比如,把「遊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讓孩子以獨特的視覺理解到家長的良苦用心,最終達到改正缺點的效果。

家長如何善用「遊戲」

一、抓住童趣

幼稚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依舊童心未泯,家長可以利用這個心理特質,説明孩子改善拖拉缺點。比如,孩子在出門時依舊懶洋洋整理東西,家長則可以借助一些小道具,例如與孩子最喜歡的玩具對話。

談話內容主要圍繞孩子的行動能力,家長可以對著玩具「談心」,說道:「小寶速度這麼慢,我要不要幫他穿呢?」當大人這麼做時,孩子的注意力往往會被吸引,此時可以再繼續換一種方式:「我相信他一定可以自己做好的,不需要我幫忙。」孩子的好勝心很強,若是得到大人的鼓勵與肯定,相信很多小朋友為了表現,也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好手頭的事情。

二、與孩子互動遊戲

孩子吃飯慢對于很多家長來說也是頗為頭疼的事情。

比起威脅和打罵,其實一些小遊戲的效果更好。

有位媽媽就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有一次已經把飯菜端上桌,孩子卻遲遲不來吃飯。這時她靈機一動,對著飯桌旁的小熊說,我找不到寶寶怎麼辦,他再不來吃飯,飯菜都要被小老鼠吃光了!

孩子聽到後立刻跑了過來,但這位媽媽並沒有停止「表演」,繼續到處找孩子。這個舉動成功吸引了寶寶的注意,他端著飯碗大口大口吃起來,還時不時瞄一下媽媽。等到一碗飯吃光時,他自豪地站到媽媽面前說,我在這裡呀!我把飯都吃完了!這時媽媽才裝作驚訝的樣子讚歎:原來剛才那碗飯是你吃光的,不是小老鼠!

看到孩子很享受這種互動的樂趣,以後每次吃飯,這位媽媽都會以同樣的方式和孩子互動。長期堅持下來,寶寶既培養了良好的用餐習慣,與媽媽之間的互動也更加溫馨默契了。

催促式教育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一、越來越慢

不知各位家長發現沒有,如果家中的寶寶有拖拉的習慣,父母每次採用的都是催促的方式,那麼短時間內也許效果不錯,但長時間看卻收效甚微,有的孩子甚至會有越來越拖拉的可能。

這是因為,父母的不斷催促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他們在潛意識裡會覺得自己本來就笨手笨腳,做事情速度不快,因此家長越催促,他們反而越慢。長時間如此,不但會養成孩子出門吃飯睡覺慢的習慣,就連學習方面也會出現類似的問題。

二、逆反心理

孩子在學齡前後已經開始慢慢有自己的想法,在平時教育的過程中,如果父母採用的方法太過于直接,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些家長會發現,長期催促和打罵孩子,非但沒有幫助他們改掉壞習慣,情況反而會越來越糟糕。其實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並非孩子能力有問題做不好,而是他們的逆反心理出現,壓根就不想做好。

心理學上對超限效應的解釋是:外界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因此,建議大家在面對孩子拖拉的時候都要多一份耐心,巧妙使用合適自家寶寶的教育方式,切忌過分焦躁打罵。每個孩子的花期不同,作為家長應該耐心等待給予包容和引導,相信他們總有一天會給你帶來驚喜!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