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有這3種跡象的家庭,說明你正在養育一個「自卑」的孩子,中的趕緊改
2021/07/29

如果可以選擇,沒人希望自己自卑。

自卑的孩子:總感覺自己不配,明明優秀卻害怕別人誇讚;明明可以有更好的人生工作選擇,卻因膽怯,浪費一次次好機會,窮一生;明明屢次被小人算計,卻習慣性討好,不懂拒絕,傷害的最終只有自己。

李玫瑾教授說過:「對孩子而言,好的家庭教育不僅是物質撫育,更重要的是心理撫育。」父母要在孩子內心播撒愛和自信的種子,而不是恐懼、自卑的種子。

如果有以下三個跡象的家庭,那麼很容易養出一個自卑的孩子。

01刻意貶低、打擊孩子的家庭

生活中有太多父母,反復斥責孩子笨、懶惰、邋遢、粗心或者其他缺點,言語中充滿了對孩子的貶損。比如「你看誰像你,整天毛手毛腳的!」「你怎麼笨成這樣」「你幹什麼事都拖拖拉拉!」……

打擊的目的裡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的是對子女的否定、謾駡乃至詛咒,這根本談不上是教育,而是傷害:如果父母說的缺點屬實,那麼父母的再次斥責,只不過是不斷在證實孩子對自己的評價;

如果孩子尚未意識到自己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那麼父母的評價,必然會說服孩子相信自己的確很糟糕;心理學有個現象叫做「暗示效應」

,父母在吼罵孩子時,會給孩子帶來否定、批判的消極心理暗示。

久而久之,孩子會陷入一種自我懷疑的狀態,好像自己真的就是樣樣都不行,哪哪都是錯的,最後給自己貼上「無用」的標籤。喜歡貶低打擊孩子的父母,就是這樣一步步把孩子逼到了自卑、低自尊、鬱鬱寡歡的深淵。

02習慣性哭窮的家庭

在一次訪談中,李玫瑾講到:「父母一定要對孩子大方點,不然「窮」思維固定後,孩子會更自卑,今後很難改變。」

家庭物質條件差,是不會讓孩子感到自卑的,只要家庭保持積極生活的態度,孩子也能自信、愉快地成長。

但對於一些父母來說,告訴孩子家裡缺錢也許是只是想讓孩子學會勤儉節約,但若過度渲染「窮」的氛圍,很容易把心理匱乏感帶給了孩子。

而這種長期被壓抑的「匱乏感」

,導致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進而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稀缺心態」,是由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提出來的。他發現,長期處在匱乏稀缺狀態下的人,都會慢慢被環境所改變,逐漸形成一種稀缺心態。即「越缺什麼,越在乎什麼」。

03喜歡比較的家庭

如果總是和孩子的不完美較勁,孩子也會只看到自己缺點,感受不到你對他的愛和鼓勵,他的信心就一點一滴下降,慢慢低到塵埃裡。

他永遠拿自己的弱點和別人的長處比,為無傷大雅的小事神傷,比如字寫得不好看,唱歌跑調……再優秀,心裡都有自卑的陰影。即便長大成人,即便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父母面前,自卑和恐懼卻總是如影隨形,時不時就跳出來讓他崩潰。

《正面管教》告訴我們:「不要將一個孩子與其兄弟姐妹進行比較,或者與其他任何人比較,這對孩子是不尊重的,並且是令人沮喪的。」

當遇到兩個不同的孩子,要學會平等對待,學會發現兩個孩子的不同優勢,最重要的是不能讓孩子們覺得父母、老師偏心。

父母相信孩子,孩子才會越來越相信自己。來自家人愛和鼓勵,永遠是孩子成長之路的良藥,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內心會更富足,更自信,更有力量。

願每一位父母,都能用最合適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也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地看見,不必被否定,被局限,被傷害。每個孩子不是因為優秀而被愛,他們本身就已經是很美好的存在,也理應在愛和祝福中成長。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