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跟你「頂嘴」時,父母學會說4句話,孩子受益匪淺
2021/10/26

當孩子剛學會說話時,那天真無邪的話語,總能逗得你哈哈大笑。但慢慢的,畫風就不對了。 他那小嘴叭叭的,跟豌豆射手似的,有些話說出來,你都不知道該咋接。

之前看過倆小孩,因為被媽媽吼了去找爸爸告狀。弟弟那邏輯、那思維、那語速,看得網友一愣一愣地,紛紛自愧不如:「不多讀幾本書,根本招架不住。」

孩子能說會道是好事,但如果他頂嘴直戳心窩子,家長們的心情肯定不美麗,當孩子學會頂嘴後,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一:孩子為啥要頂嘴?

心理學上認為:孩子頂嘴,其實是一種自我防禦。他可能是感覺受到了傷害,便用回嘴的方式來尋找心理平衡。

魯道夫·德雷克斯,提出用 「目的揭示法」,來發現孩子行為背後表達的訴求。

●成長的必經過程

孩子最開始學會頂嘴,大概是在2歲以後。他雖然掌握的詞彙量不多,但奈何他小嘴會說啊。 這時候,他的口頭禪一般是:「不!」

「來穿上外套吧。」「不!」

「把玩具放回去。」「不!」

「別把水撒地上。」「不!」

......這時候,你恨不得捂住他的嘴,把「不」字給塞回去。

但其實,孩子開始跟你說「不」時,也正意味著他「自我意識」萌芽了。他不再對父母的話百依百順,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慢慢形成獨特的個性。

雖然老跟你唱反調,這事惹人嫌。但如果我們只要求孩子聽話照做,卻是對他成長極其不利的。所以,養育2-3歲的娃,父母還是多一點耐心比較好。

●試探規則

當孩子長大一點,他會嘗試挑戰規則,想看看父母的底線到底在哪裡。

比如你說:「只能看半小時電視。」他可能會問你:「為什麼我的朋友可以看一個小時,而我只能看半小時?這不公平!」

好傢伙,年紀不大脾氣不小,都學會頂嘴了!父母先別急著生氣。孩子其實是在表達需求,並且試圖看看,規則到底能不能打破。

我們要做的,就是堅定立場,明確地告訴他:「每個家庭情況不一樣,在我們家,規則就是這樣,不能改變。」父母不讓步,孩子知道你的底線,也就不會輕易來挑戰了。

●尋求關注

魯道夫提醒父母: 「如果你對孩子的頂嘴是心煩或者愧疚,並且想要採取的行動是哄勸,替孩子做他能做的事情。那孩子就是在尋求你的關注。」

比如孩子一直纏著你,不管你做什麼,他總在旁邊搗亂。或者提出要求,要你幫忙做這做那。你要是不耐煩,讓他自己在一旁玩耍,他會頂嘴說:「只知道忙忙忙,別人家媽媽怎麼不那麼忙啊。」

這時候,孩子其實是想說:「你別忙了,陪陪我嘛,我想跟你一起玩。」

●爭奪「權利」

如果你發現,讓孩子往東,他偏往西。你說啥,孩子總要頂一句。你讓幹啥,他偏不幹,不讓幹啥,他偏要幹。

而你的感受是:他在挑戰你!你覺得自己受到了威脅,並且被激怒。此刻你想採取的行動是:拿起手邊的掃帚,精准定位,撲過去。看你下次還敢不敢!

打完是不是很解氣?

但真相是,很可能過不了幾小時,孩子又「重蹈覆轍」,把你氣得上躥下跳。你感覺太累了,很洩氣,有種被打敗的感覺。 如果處于以上這種情況,那麼,你很可能是跟孩子陷入了「權利之爭」

孩子希望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他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而不是事事聽你的指揮。 他在與你爭奪事情的「主動權。」瞭解以上這些原因,我們在化解「衝突」時,或許就能用更溫和、更有效的方法了。

二:父母說這4句話,孩子受益匪淺

身邊很多朋友開玩笑說:「孩子頂嘴,打一頓就好了。」

但如果我們一味地運用權威,用打罵的方式讓孩子「閉嘴」。他雖然當下出于畏懼不再說話,但他的情緒和事情並沒有解決。

如果「怨恨」的情緒積壓太多,到了青春期,孩子「叛逆」起來,父母的權威就不管用了。比如孩子玩手機。他頂嘴說:「為什麼別人可以玩,我卻不可以?你是壞媽媽!」

你伸手打過去,不但不會改變他的想法,反而會讓他更加堅定你是「壞媽媽」。並且很多年後,他可能還記得,在某年某月某日,你打過他(相信我,這個真有可能)。

孩子會因為覺得不公平,而故意做出惹你生氣的事來。比如破壞家裡的東西,或者弄哭弟弟妹妹。那我們該怎麼做,來改變這種局面?

《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出「贏得合作4個步驟」,來應對孩子「頂嘴」的問題。其實總結起來,就是4句話。

①「我理解你的感受」

將孩子說的話以及情緒,回饋回去:「別人能玩手機,你不能玩,所以你覺得很不公平是嗎?」孩子會說:「就是!」

這時候,我們可以說第一句話:「媽媽理解你的感受。」

就這一句話,足以讓孩子放下心中的敵意和防備。當你表示自己是理解他時,也就是告訴他,你是站在他的角度看待事情的。

②「如果我面臨這樣的情況,也會有相同的感受」

接下來,我們可以抱抱孩子,說出第二句話:「我小時候也喜歡看電視,別的小朋友都能看,但我的爸爸媽媽卻偏不讓。我那時候特別生氣,認為他們根本就不愛我。」

當你說完這句話時,孩子一般都能冷靜下來,並且,情緒也不再激動。

這時候,他往往願意聽你說。並且你講的道理,他能聽進去。

③「但你對我大吼大叫,我感覺很難過」

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並不等于贊同孩子的行為。所以,我們要說出第三句話:「你剛對我說話的態度很不尊重,我覺得有些受傷和難過。」

第三句話的作用是,引導孩子共情,讓他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並且反思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等下次再遇到相似的情況時,他就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發展出高情商。

④「你覺得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說了這麼多,孩子的問題並沒有解決——他要玩手機。 如果你真的不願意他玩,那可以邀請他說一說,你不讓玩的原因。孩子會在找原因的過程中,自己勸服自己,玩手機利大于弊,從而同意你的做法。

但如果孩子提出異議:「我跟同學都沒有共同語言;我不會玩太久,這樣就不傷害視力;我保證不耽誤寫作業和學習。」

這時候,艾姐建議你可以抓住機會,讓孩子自己制定規則。比如什麼時候玩,玩多久,玩什麼內容。

孩子自己制定的規則,往往比父母告訴他怎麼做效果要好太多。

他更願意去履行自己的承諾和職責。

這4句話說下來,不但解決了孩子的事情,還能安撫他的情緒。而且, 孩子從中學會了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可以說,他將來都受益匪淺。

懂得換位思考,遇事不莽撞,能用溫和的方式解決衝突的孩子,將來不管在工作還是學習上,也更有出息。

好啦,關于孩子頂嘴的話題,艾姐就談到這。下次孩子再杠你時,記得說這4句話哦~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