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變得黏人又愛哭,是「情感表達敏感期」到了,父母要用正確方法來應對
2021/04/09

父母是孩子最親密、最信任的人,當孩子長大到了一定的階段以後,很多家長會發現,原本就很依賴自己的孩子變得比以前更甚,為什麼孩子越長大,反而越離不開父母了呢?

昨天跟朋友聊天時,她聊到最近有一次因為加班的原因,沒有及時到幼稚園接自己的女兒。

一開始,女兒並沒有在意,但是周圍的小朋友陸續都被家長接走後,她開始慌了,坐在椅子上哭著說:「媽媽不要我了!」

老師急忙安慰她:「別著急,媽媽是有事給耽誤了,一會兒就來接你了。」為了讓女兒高興起來,老師還播放了她最喜歡看的動畫片,但是女兒卻一直悶悶不樂的。

後來,朋友去接女兒時,她並沒有像往常那樣高興地跑過去,而是委屈地大哭起來,並抽泣著問:「媽媽,你是不是不要我了?」

朋友急忙說:「傻孩子,媽媽就你一個寶貝,當然要你了。」

「那你以後能不能早點來接我呢?」

「沒問題,媽媽下次一定會準時來接你的!」聽到媽媽這樣說,她才停止了哭泣,跟著回家了。

當孩子到了四五歲的時候,會進入 情感表達敏感期:突然非常依戀父母、黏著父母,對父母的態度、情緒非常敏感、脆弱,會因一點兒小事而哭哭啼啼。

作為父母,我們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讀懂他的情緒,並儘量滿足他的情感需求。

何為情感表達敏感期

4-5歲的孩子,進入該時期,會表現出非常依戀父母、粘人;對父母的態度、情緒非常敏感;變得比之前脆弱。

這位朋友的女兒,如果在4歲以前,也許不會有如此的表現,但是當她對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之後,就會對父母的態度變得敏感,會因為一點小事就覺得委屈,甚至認為媽媽不要自己了。

情感敏感期是孩子 從依戀走向獨立的過程,在這個階段,父母要儘量 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只有獲得情感滿足,孩子才能安安心心的走向獨立,他要有足夠的愛來確定,無論如何父母都是愛他的,支持他的,然後才能獨立。

孩子為什麼會經歷這樣一個特殊的敏感期呢?

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與父母的分離

在孩子三四歲之前,父母一直用自己無微不至的愛陪伴著他成長,孩子天天在家和父母形影不離。

但是,到了三四歲的時候,孩子要上幼稚園了,這意味著他要離開朝夕相處的父母,要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這種改變自然會讓他表現出不安、恐慌。

其二,認識到表達情感的喜悅

當孩子逐漸意識到包圍在身邊的愛時,他內在的情感世界被喚醒了,他突然發現,情感世界是可以互動的。

所以,他就會學著父母的樣子,用親吻、撫摸等形式向喜歡的人表達自己的情感。當孩子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愛後,就會有一種情感得到釋放後的巨大喜悅。

其三,對感情有了深刻認識

對於三歲之前的孩子來說,當他與父母分離時,會大聲地哭鬧,這是因缺乏安全感而自然流露的一種情緒反應。

但是,到了四歲之後,他有了豐富的情感,對情感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果父母沒有陪伴他,沒有及時去幼稚園接他放學,他就會傷心、哭泣,會覺得這是父母不愛自己的表現。

然而,面對孩子在這一敏感期的種種表現,很多父母因為不理解將其定義為脆弱、承受能力差、愛哭等,會因此而 無視他的感情,甚至會壓制他把自己的情感表露出來。

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因為,任何一種情感只有表達出來,才有積極的意義,而且,人的生命是依靠愛來生存和發展的,一個人的童年情感經歷將會決定他將來的情感狀態。

所以,當孩子的情感表達敏感期到來的時候,我們要儘量滿足他的情感需求,要學會接納他的感情,從而讓他擁有更豐富的情緒和更有意義的愛。

對於黏人的孩子,父母要給予表達情感的自由

孩子在0~3歲之間,接觸最多的人就是媽媽,所以他對媽媽的依戀是任何人所無法替代的。

在親子交往中,依戀是一種充滿情感的、積極的心理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情感世界會被父母喚醒,他會特別喜歡黏著媽媽或爸爸,享受著來自父母的愛與溫暖。

其實,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是在表達她自己的情感,關注我們是否愛她,也是在向我們發出信號:我想跟你們在一起,我需要你們的陪伴。

這種出於本能的對母愛、父愛的需求恰恰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恰當的「黏人」,也有利於孩子日後的人際交往。

孩子很黏人,我們可以這樣做:

1、讀懂孩子對情感需求的行為

對於處在情感表達敏感期的孩子來說,我們一定要讀懂他的行為。

比如,孩子明明自己會穿鞋子,卻撒嬌地讓我們幫他穿;我們剛把孩子從幼稚園接回來,他就要撒嬌地讓我們抱抱。

這時候,如果我們認為這是孩子懶惰、依賴的表現,那就真的誤解了他。

因為,孩子的真實意圖很可能是想從我們這兒獲得關愛。

2、儘量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當孩子向我們索求關愛時,如果我們沒有滿足他的情感需求,他幼小的心靈就會受到傷害,甚至認為爸爸或媽媽不再愛他了。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滿足他的情感需求,向他表達我們對他的愛。我們一旦滿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他們就會堅定地相信,爸爸或媽媽是愛我的。

如果我們因為忙於自己的事情而無法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那麼就要向他說明原因,得到孩子的諒解,並在忙完事情後及時滿足他的情感需求。

3、給孩子表達情感的自由

孩子在這一敏感期,除了特別在意父母是否愛自己之外,還常常會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表達愛。

比如,有段時間女兒特別喜歡往我懷裡鑽,還喜歡親吻我的臉,有時還會給我梳辮子。在這時候,我們千萬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或心情好壞作出反應,而是要讀懂孩子的行為舉止,高高興興地接受她的愛,積極主動地配合孩子。

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用哭泣表達情感

瑞士和美國發展心理學家阿爾戴·索爾特告訴我們:哭泣是對自我修復的天然工具。

尤其是孩子,當他們還無法準確的用語言表達情緒的時候,他們只能用哭。即使是大人,有些時候也需要哭出來來表達情感。

每個孩子都會用 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孩子在3歲之前,一般會因生理方面的原因而哭泣,如餓了、尿濕了、身體不舒服了等,很少因為情感因素。

當孩子處於情感表達敏感期的時候,他對 委屈是非常敏感的,比如,我們沒有及時去幼稚園接他,小朋友沒有叫他一起出去玩,他失去了一件心愛的玩具,我們誤解了他等等。這時候,孩子都會用哭泣來表達內心的委屈。

1、認同並理解孩子的委屈

當孩子受了委屈之後,他希望對最親近的人傾訴,作為父母的我們自然就成了他的首要傾訴物件。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不需要我們為他做主,或替他討回公道,只需要我們理解他的感受,認同他的委屈。

如果孩子內心的委屈得不到及時消除,就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因此,當孩子向我們傾訴他的委屈時,我們要耐心地傾聽他講述,讓他把內心的委屈一吐為快。當孩子傾訴完內心的委屈之後,我們不要急著講大道理,而是要對他的委屈表現出同情和理解。

然後,我們再給孩子分析一下事情發生的原因以及正確處理的方法,他就會更容易接受我們的建議,內心也不會留下陰影。

2、允許孩子用哭泣表達情感

哭泣,是一種情緒表達方式,任何人都有權利用哭泣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不要覺得哭泣是一種懦弱、無能的表現。

事實上,孩子任何一種情感的產生都是有理由的,也是正常的。哭泣可以幫助孩子 緩解壓力,減輕痛苦,釋放壞情緒。

所以,我們要允許孩子用哭泣表達情感,表達內心的委屈。

當孩子進入情感表達敏感期時,父母就要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護,讓孩子時刻感受到愛,有安全感,及時安撫孩子的情緒,才有利於孩子心理健康。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