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培養出孩子良好的性格,擁有優秀的前程,家長可別用下4種教育方式
2020/12/09

01 包辦型

相比放任型父母的不管不顧,包辦型父母則管得過度了。

這一類父母,往往對孩子有著高標準,高期待。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最為強烈。

所以,為了孩子有一個優秀的未來,這一類父母通常會包辦孩子的一切生活事務,讓孩子安心學習,無後顧之憂。

孩子成為父母的心頭肉,掌中寶,在最應該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時候,卻伸手替孩子包辦了一切。

捨不得讓孩子做一點家務,怕孩子磕著絆著;

就連下樓倒個垃圾,也怕孩子累著。

幫孩子穿衣、系鞋帶,整理物品,甚至喂水餵飯,只要孩子安心學習,便別無他求。

以至於孩子無法離開父母而獨自生活,喪失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除了學習,連最基本的三餐生活也無法搞定,成為遭人嫌棄的「巨嬰」。

包辦型教育的最終結局,往往是「前半生父母毀了孩子,後半生孩子坑了父母」

,成為兩代人的悲哀。

02嘮叨型

朋友給我發來微信,說孩子愛玩手機遊戲的習慣,怎麼都改不了,而且有變本加厲的苗頭,讓她十分崩潰。

末了,她補充一句,「我真是嘴皮子都快說破了,沒用啊!你說咋辦?我總不能打他吧!」

聽完那句話,我眼前馬上出現了這樣一個場景:

孩子癱在沙發上玩手機,媽媽在旁邊一邊做家務一邊就著孩子玩手機這件事不斷叨叨。媽媽一臉不耐煩,孩子卻風平浪靜。

就像小學生常在作文中寫的那樣:「我的媽媽愛嘮叨,從起床能嘮叨到睡覺。」

在中國,大多數的家庭中,都有一個這樣的媽媽,不論她手裡在做什麼,嘴裡總是不忘同時給孩子講各種大道理、小道理,或者喋喋不休地數落孩子的種種不是。

遺憾的是,即使是媽媽本人,內心也很清楚:說得越多,孩子越不愛聽,因為孩子早已經關閉了耳朵。

為了讓孩子聽進去,父母只好不斷地再去強調道理。而孩子,聽得次數越多,就越容易激發逆反心理。

03 溺愛型

溺愛型的父母是包辦型父母的極端發展。

這一類父母大多對孩子的訴求百依百順,見不得孩子受一丁點「委屈」。

甚至願意為了孩子違背社會公德,去滿足孩子的不當需求。

有這麼一則故事:

有一個小孩,從小時候偷針,到長大後偷金,在一次偷盜時,被人發現後慌不擇路殺害了人,被判了死刑。

臨刑前,他要求再見母親一面,說幾句話。

母親把耳朵湊過去,兒子卻一口咬掉了母親的耳朵,嚎啕大哭:都是母親的縱容與溺愛害了他。

從少年第一次把針偷回家的時候,母親就開始包庇他,甚至還誇讚他「懂事」,才導致他今後走上歧路。

溺愛型的父母,總是選擇看到孩子好的一面,主動忽視孩子成長壞的一面。

甚至為了不讓孩子傷心難過,選擇包庇縱容,甚至「助紂為虐」。

孩子與鄰居孩子打架了,為了幫孩子出氣,父母也跑去跟鄰居大打出手;

孩子不願去學校,不願去參加活動,父母就立馬跟老師申請「病假」;

......

事事順著孩子,任由孩子胡來,孩子的自私任性,野蠻霸道也在肆意生長。

總有一天,所有的一切都將反噬,父母的溺愛,換來的只會是孩子成年後的指責。

愛到最後,成為最大的傷害。

04壞脾氣型

有次在商場,見識了一個五歲男孩和媽媽情緒的拉鋸戰。

男孩站在櫥窗前,鬧著要買裡面的變形金剛。媽媽看向那個變形金剛,馬上皺著眉頭說:「怎麼又要買,家裡不是已經有這個了嗎?」

「這個不一樣,顏色不同!」孩子說出要買的理由。

「顏色不同也不用在家裡攢那麼多破爛吧?有多少玩具才夠你玩啊?」看到孩子理直氣壯的樣子,媽媽情緒有所升級。

沒想到的是,孩子也毫不退讓,他噘起嘴說,「我就要買嘛」。

「不買!我怎麼可能給你買這個!」

媽媽話音剛落,孩子就躺倒在了地上,一邊嗷嗷大哭,一邊聲嘶力竭地喊著,「買!就要買!買!買!」

媽媽先是威脅孩子,「你再不起來我自己走了」,可是即使她轉身離開,孩子也無動於衷,她只好折返回來,付錢拿下那個變形金剛。

他們離開時,媽媽怒氣衝衝地說,「買買買,整天就知道買,早知道這樣就不帶你出來玩了。」

而孩子,抱著心愛的玩具,一臉得意,似乎根本感受不到來自媽媽的怒氣。或者,他已穩拿勝券:反正下次你還是鬥不過我。

那位媽媽也許根本都沒有意識到,她和孩子的這場拉鋸戰,並不是鬥智鬥勇,而是情緒的戰爭,並且,她完敗了。

可惜,她並不是敗給了孩子,而是敗給了自己。

從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那一瞬間,她就開始動用了自己的脾氣,而且全程並無收斂,於是將孩子的鬥志一步一步激發起來,並且使孩子遇強則強。

如果她能在出門前制定規則,並且在孩子提出要求時強調規則,孩子一定不會那麼執著。

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有無數種,而她,從一開始就選了最差的一種:打算用壞情緒開控制孩子。

獅獅媽有話說: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土壤,土壤好壞與否,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方式。

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培育出孩子健全的人格,以及為孩子優秀的人生埋下伏筆。

相反,錯誤的教育方式,從一開始,就註定毀掉孩子的一生。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