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愛打人」不要再吼他了,背後蘊含的嬰幼兒心理學,父母要瞭解
2021/09/24

剛剛出生的寶寶,吃飽了就睡,睡醒就繼續吃,每天需要保持14-1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這個階段父母雖然需要奶娃,但是安安靜靜入眠時候的寶寶是個小天使,不需要父母多費心。

而隨著寶寶的長大,寶寶變得調皮搗蛋,總是喜歡打人,尤其是對親近的人,總是少不了會出現打臉、抓頭髮的行為,讓父母苦不堪言。

媽媽們抱著娃,娃卻突然猛地一陣打,一會拍臉,一會拍肩膀,一會捶胸口,一會伸小手,神操作猛如虎,惹的媽媽都受不了了,直喊煩。

可惜,媽媽越吼「不要打,不要抓」,寶寶卻越是起勁。有的媽媽覺得,寶寶年紀小,打打鬧鬧還挺可愛。但是,時間久了,寶寶打人的次數多了,媽媽管不住了。越是吼叫著,讓寶寶「別打了」,寶寶卻越是打個沒完沒了,怎麼制止都沒用。

不止是打媽媽,寶寶幾乎是見人就打,誰抱他,他就打誰。

小寶寶為什麼愛打人呢?

其實這屬于嬰兒心理學的范圍,每個寶媽都該瞭解一下。寶寶打人的理由,大概是這兩種原因:

1探索世界

蒙特梭利說:「來自智力的東西,沒有一件不是來自感觀。

小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要借助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觀,來熟悉周圍的環境,瞭解周圍的人和事物,促進自身智力的發育發展。

寶寶愛打人,愛咬媽媽,這並不是說寶寶不學好了,不代表寶寶有暴力傾向。而是寶寶進入了感官敏感期,這是寶寶成長的必然階段。

在這個階段的小寶貝,習慣用打人、咬人的方式,感受周圍的人和事物,這是寶寶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

寶寶一天天長大,運動能力和精細動作,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探索世界的本領得以提升。寶寶從聽覺、嗅覺,味覺發展,過渡到用手和口來體會。平日裡,寶寶感覺很奇怪,十分好奇的地方,不再單純去看,會用手去觸及。

寶寶的目的,也並不是真的打媽媽,而是用手感知媽媽的存在,感受媽媽情緒上的變化,用感官瞭解未知的世界。

2表達愛的方式

寶寶打媽媽,其實是小寶貝表達「愛媽媽」的一種方式,很多媽媽都發現,寶寶打人並不疼。而且,寶寶打完媽媽,樣子還很興奮,滿臉是笑容,樂聲哈哈響。

寶寶的這種行為,被媽媽認為很無禮貌,有點越界。但是實際上,寶寶嬰兒期的打人,並不具有攻擊性,而是寶寶表達愛意,很單純的方式之一。

有時候,寶寶想觸摸媽媽,但在表達的過程中,寶寶手眼協調,腦部運作,手臂力量,各方面可能會差點意思,尚未發育完善,邊界意識沒有建立完全。

因此,寶寶對媽媽的觸摸,就變成了力度過大的打媽媽,而且還可能因為媽媽的各種表情反應,寶寶顯得格外興奮,感覺到媽媽的態度回饋後,更加忍不住摸「打媽媽」了。

那麼,被寶寶打臉後,媽媽該怎麼做呢?

①媽媽控制表情,不給寶寶回應

當媽媽被寶寶打臉後,千萬要學會忍住情緒,不給寶貝回應。如果媽媽生氣了,或是開心笑著,寶寶就會覺得好玩,下次還打媽媽。

但如果媽媽不做回應,寶寶就會覺得無趣,無聊,下次可能就不再玩這種遊戲了。

②靠玩具,轉移孩子注意力

當孩子打媽媽上癮時,媽媽可以給孩子找玩具,要那種能發出聲響的小玩具,可以用手捏的,就能成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的小手有地方抓玩。孩子在拍打玩具的過程中,會感覺很享受,有的玩了,自然就不會再愛打媽媽了。

③增加孩子運動量,讓孩子每天「放電」

小寶寶若是太閑了,體力過度充沛,媽媽可以適當增加下寶寶的運動量。白天時,陪著寶寶鍛煉下胳膊、腿腳,讓會走路的娃走路,讓會爬行的娃爬行,讓孩子盡情玩樂,給孩子「放電」,孩子電量不足了,自然就不會再靠打媽媽來宣洩了。

總之,寶寶打媽媽,並不是「壞孩子」,媽媽可別把這個標籤貼到孩子身上,不然別人知道了,也會不喜歡小寶寶。

寶寶打人是他身心發育到一定年齡的標誌,但是,如果父母不進行引導,甚至助長寶寶打人的行為,長此以往,寶寶就很可能養成打人的壞習慣。

所以,當發現寶寶有打人的行為時,父母一定要正確引導。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