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青春期,謹記4條黃金法則,陪孩子安穩度過
2021/10/27

我們每天陪伴著孩子成長,可是與孩子的交流卻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難了,特別是對于青春期孩子的「沉默」,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

父母最大的卑微,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網上看到一個爸爸,兒子中考考砸了,他把孩子訓了一頓。

此後整整五年,兒子再也沒跟他說過一句話。

五年間,他每天都覺得很煎熬,可他使出渾身解數,兒子依然不理他。

為人父母最大的卑微,莫過于遇到一個拒絕任何溝通的青春期孩子。

我們社區有個女孩今年上初二,開學第一個月便在自己房門上貼了一張通知:「有事請敲門,無事別打擾。晚上9:00~早上7:00不得入內!」

媽媽又氣又委屈:「我也沒招你惹你,你這是幹什麼?……」

還沒說完呢,女兒「砰」地將她關在門外。

她隔著門聽著女兒跟同學笑哈哈地打電話,氣得流淚卻又無計可施。

有時她看女兒心情還不錯,就進去沒話找話說點什麼。

可還沒說兩句呢,女兒就問「你有事嗎?我要寫作業了。」一副「沒時間跟你聊、你趕緊離開」的樣子。

說罷還拿出耳機戴上了,並吩咐她「出去的時候記得隨手關門」

她本想再跟女兒說幾句,可一看孩子一副不耐煩的樣子,只好打消了念頭。

類似這樣跟父母「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孩子,比比皆是。

葉一茜也曾發微博吐槽:跟女兒森碟聊天,每一句話都是ending。

她問一句森碟答一句,惜字如金,絕不多說一個字。

她的冷淡讓媽媽再也聊不下去。

可怕的是,動輒拒絕溝通的孩子,你根本不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稍有疏忽可能就釀成了悲劇。

每個拒絕溝通的孩子,都是父母逼出來的

發展心理學認為,青春期處于兒童向大人過度的「亞成年」階段,孩子渴望獨立、平等,得到尊重,以此證明自己長大了。如果父母仍然以教育小孩子的方式那樣對他嘮嘮叨叨、諸多管束,會讓他們感覺「被觸了逆鱗」,心生敵意。

教育學會理事王占郡指出:

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誰做主很重要,我的錯勝過你的對。

只因為他們正處于「心理斷乳期」,既渴望獨立自主、擺脫父母的「控制」,又敏感多疑、好面子,自尊心特別強。

不跟父母說話算什麼?

為了捍衛自己的尊嚴,孩子什麼事都幹得出來!跳樓自盡、離家出走……

每個拒絕溝通的孩子,都只是為了與父母「爭奪主導權」,無言的抗爭而已。

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謹記4條黃金法則

《解碼青春期》一書說:「在青春期,每一個看上去叛逆、難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強有力的支援。」

青春期孩子拒絕溝通,不是不需要溝通。

恰恰相反,他們在學習壓力、升學壓力的重壓下遭遇這場身心巨變,卻又局限于知識、經驗、能力等的不足,所以遠比看起來更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援。

改掉對待小孩子的行為模式和反應模式,父母才能贏得他們的配合。

1. 不要替他做主,讓他獨立自主

美國教育學博士麥克爾·李維拉說: 「在孩子的青春期之前,你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著‘經理’的角色。

如果你想在孩子的青春期乃至以後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你就必須轉變自己的角色,成為一個顧問,重新上崗。」

經理負責主導、掌控,顧問根據經驗提供建議、隨叫隨到。

不要像領導一樣「管理」孩子,而應該像顧問一樣,賦予孩子更多自主權。

比如當孩子長時間看電視卻不學習時,可以這樣說:「你是不是該看書了?不過你要真想看就自己決定。我覺得(加重語氣)你應該看書了。」

給孩子自主權,就是給孩子尊嚴。

孩子就算當時沒有做出改變,但他心理知道父母是對的,會在心底把父母的話當回事,背後也許會悄悄做出改變。

2. 不要替他做決定,給他選擇權

李玫瑾建議,別命令青春期孩子「你應該如何如何、不應該如何如何,而是告知孩子這件事有幾種結果,讓他自己判斷要哪個結果。

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更在意自己的獨立人格,當他有選擇權的時候,他才是有自我的,才能成長為理智、成熟的大人。

別擔心孩子會選錯。

當孩子發現你尊重他時,他是會講理的。

尊重孩子的父母,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而不是不理不睬。

3. 不要跟他「硬碰硬」,順著他說

曾成功勸說幾十個青少年放棄自盡念頭的中年男人徐世海,經常與那些內心絕望的「約死群」孩子一聊就是四五小時。

他的溝通方式是: 從不反駁孩子的話,順著他們說。

曾有個高二女孩背負著全家的期待備戰大學聯考,壓力很大,想請假調整,父親卻罵她「在家等死」、不再給她生活費,她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想要自盡。

徐世海第一句話就順著她的心思說:「全國學生那麼多,都去清華、北大也坐不下呀……」

這句話讓女孩感到自己被理解了,慢慢打開心扉,後面的道理也能聽進去了,重新恢復心情備考。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無關回應」,當人得到的回應與期待不符時,就會失去交流的興趣。

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渴望得到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的認同。

父母與其對孩子針尖對麥芒硬碰硬,不如先順著他們說,先打消他的戒備心理,後面的話才能好好說。

4. 不要嘮叨,建立「互動式」交流

針對青春期孩子不願意交流,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陸士楨給了一個建議:

與孩子建立「談話」式的平等溝通, 交流方式是你說一句我說一句,而不是家長一味的訓斥或者是家長喋喋不休,孩子沉默不語。

談話時,要說「我」怎樣怎樣,卻不教訓孩子「你」怎樣怎樣。

以平等的姿態讓孩子談自己的體會、看法、煩惱,也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工作的煩惱等。

不教育,只談心,把孩子當同事一樣交流。

而且這樣的談心模式,最好在青春期前就要建立起來。

可以固定談話時間,比如晚飯後,睡覺前,或者週末。

也可以固定談話地點,比如孩子的房間、公園裡,或者把孩子請到一個溫馨的場所吃飯,讓孩子在放鬆的環境中敞開心扉。

習慣跟家長談心的孩子,即使青春期來了、甚至長大後,都能跟父母有很好的平等交流的關係。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

「青春期總會結束。

如果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很親密,孩子還會在成年之後重新回到你身邊,而你會對她產生很大的影響。

但是,如果你總是批評她、反駁她、要求他,親子關係就破壞了,當他成年後,你就很難再對他有影響了。」

青春期的孩子,要麼沉默要麼點火就著,家長教育起來很難。

但孩子關鍵幾步成長,也就這三年五年。

所以更需要父母耐心、容忍、不急不躁。

不要因為孩子不理會就撒手不管,也不要輕易放棄那個急需幫助的孩子。

作家麥家說:「青春期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鮮花。我們作為長輩只有一種選擇,幫助他變成一朵花,抹平堅韌的地方。幫助他度過最搖擺不定,定時炸彈的這樣一個階段。」

在人生最搖擺不定的幾年,願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溫柔與耐心下,平穩度過青春期!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