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績的差異,智商的作用微乎其微,「這4種能力」更不容忽視
2022/01/11

導讀:義務教育階段在雙減後考試減少了,檢驗學生成績也許就在期中或期末考試。相信很多孩子即將進入複習階段,家長已經進入了緊張狀態,畢竟雙減後第一次期末考試,而且面臨春節,即使孩子沒有排名壓力,考個好成績整個寒假都會比較開心。

大部分家長都很重視學習成績,畢竟中考、大學聯考比得是分數,學霸總能遙遙領先,學渣望塵莫及。大多人看來學霸就是聰明、智商高,而學習成績總墊底的孩子在他人眼中「」是主要原因之一,甚至有家長認為自己孩子學習差天生不是學習的料。所以說,決定學習成績上限,智商的作用微乎其微。

智商值正常范圍是100-115,曾經有一份青少年智商情況的研究統計,表明,所有學生中智商高于130和低于90的僅占2%。

由此來看,絕大部分學生的智商值都在正常范圍,而超過130的高智商少之又少。正常的學校,一個班也未必能有一個智商超高或者過低的孩子。

同一間教室,同一位教師,學生們的成績卻參差不齊,在90年代心理學博士謝剛曾經通過20多年的調查研究總結出,孩子們學習成績的上限取決于學習的態度、投入程度和學習方法。

曾經有一項說明成績與智商的資料:如果決定學習成績的所有因素之和為1,智商因素在小學階段對成績的影響占0.06-0.07,到了中學甚至更低占0.05。

這也不難理解,小學的孩子對學習的目標、態度、努力的重要性遠沒有中學生明確,所以這些因素的作用顯然會弱一些。

1、態度

同樣做一件事,態度積極,相信能做好和消極沒有信心,兩種心理驅使行動力會有差異,最終的熱愛程度和結果必然不同。

學習這件事在孩子看來是枯燥的,如果沒有足夠的積極性和熱情,很難全身心投入,會出現抵觸、厭學或者放任不管,所以學習態度端正是願意學習、愛上學習的基礎。

2、努力

只有學習態度,不努力學勢必也不會有理想的成績,付出才有回報,學習總會遇到困難,每天早起晚睡,風雨無阻。遇到難題肯下功夫,堅持不懈直到學懂,

努力並且勤奮,付出比別人多,努力程度比別人高,最終也會達到甚至超過預期結果

3、學習方法

學習好的孩子在別人看來學得非常輕鬆,同樣是聽課,學習好的學生掌握知識牢固,做作業速度快準確率高,學習差的學生只用了時間,卻沒有效果。差距就在學習方法,聽課並不是老師講聽就可以,需要思考、理解、分析和鞏固才能最終掌握。

學習好的孩子懂得抓重點,善于總結歸納,懂得積累,形成習慣後,他們會掌握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怎樣補充知識弱點,差距自然拉開了。

4、心理素質

有的孩子考試的時候總能發揮正常水準甚至超常發揮,有的學生平時學習不錯,一到考試就容易失利,與實際水準有差距。心理素質是關鍵,因為考試緊張,擔心考不好,擔心排名下降等等,導致心態不平穩。題目看錯或者理解不透,解題過程中由于慌亂而出差錯失分。

說起來是粗心,實則是心理素質不過硬,不能沉著冷靜應對。所以掌握了知識,有正確的學習方法,付出了努力,還要有強大的內心,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學習和考試。

拉開學生成績差距的因素是:學習態度、努力程度、方法、心理素質,智商因素的比例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如果家長誤解為學習差是智商不如別人,導致其它幾項能力被忽視,也許會與學霸失之交臂。

糖果媽媽寄語:

學習並不是一件趣事相反在很多孩子看來還枯燥乏味,但是用什麼態度應對,用什麼方法學也決定著學習效果。如果家長一味督促只會導致孩子反感,引導孩子端正學習態度,找到合適的方法,他會覺得學習並不是難事,體會到排解難題後的成就感,孩子便會愛上學習。

AD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