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學會了好好說話,孩子們才能好好聽話
2021/01/12

01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一個10歲的小男孩,大雨天在街上被凍得瑟瑟發抖,卻不願意回家。

原因竟是沒有完成作業怕回去被媽媽罵。

在這個小男孩的心中,在外面被淋點雨不算什麼,可怕的是媽媽的怒吼。

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孩子有多麼害怕被吼,德國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中形象描繪了這種驚恐的感覺:

今天早上,我媽媽發脾氣,沖著我生氣地大叫。

結果,嚇得我全身都散開飛跑了……

我的腦袋飛到了宇宙裡,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裡,我的翅膀掉到了熱帶叢林中,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我的尾巴呢?它在街上就像是個謎。

被吼叫的孩子,瞬間魂飛魄散。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安家》中,就有一段媽媽吼孩子的場景。

蘇天培的媽媽在輔導作業時,說著說著就開始咆哮:

你腦子是漿糊?真是氣死我了!

一邊吼一邊還去揪孩子耳朵。

那場面看得旁觀者都膽戰心驚,而蘇天培的成績卻並沒有因此而有所提升。

當我們教育孩子時,可以有100種辦法,可是很多家長卻喜歡用最無效的吼叫。

02

教育孩子前,請先轉變為正能量的父母

「越是訓斥,孩子的表現越是反常」,我想這是所有父母都曾體驗過的狀況。

在孩子行為不當的時候,為什麼要訓斥呢?為了教導孩子? 我想,父母真正的出發點其實是想讓孩子按自己的希望去做事情,對於不是自己所希望的行為,就想通過訓斥來減少。因為父母們都相信「表揚使之強化,訓斥使之削減」的道理。但實際情況是,不想讓孩子做的事,並不會因為訓斥而減少。

比起訓斥,讓孩子感受到被認可、被讚賞、被愛著,百分之百能讓孩子發生轉變。某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培養孩子,一點都不難,只要表揚就行了。吃飯時禮儀正確,就表揚;畫了畫就表揚;做家務的時候,就算稍微幫了忙,也要表揚,只要這樣就可以了。」

可以說, 人這一生都是在逃避責罰,尋求讚美中活下去的。

優缺點就像是蹺蹺板一樣的存在,不去挑剔缺點,只關注優點並讚揚它,不知不覺間優點就會增多,缺點就會減少甚至消失不見。

為人父母,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在給孩子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在教育孩子前,父母首先應該轉變為成熟、自省、充滿正能量的人。

羅森塔爾心理實驗揭示正面暗示的效果

心理學歷史上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曾對人們的教育觀念產生了深刻影響: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鄉村小學,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和推理能力的測驗。

測完之後,他沒有看測驗結果,而是 隨機選出了20%的學生,告訴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

8個月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奇跡出現了,他隨機指定的那20%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這個實驗中,老師的期望起到了關鍵作用。

老師相信羅森塔爾的話,對那20%的學生寄予更大的期望,給他們更多的信任、鼓勵和支持。

而這種期望,對於隨機指定的那20%的學生,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會讓他們從心底裡覺得自己就是更有出息的人,於是行為也會往這個方向發展。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父母教育孩子時,也不可小視暗示的力量。

03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對孩子訓話意味著你要求他絕對服從,讓他像你一樣思考問題。和孩子朋友式交談,意味著大家一起尋找方法解決問題,重新衡量自己的觀點,搞清楚究竟誰的更符合實際。

所以,只要我們掌握以下幾個方法,讓孩子聽話並不難:

1.轉變思想。很多家長覺得,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意思辦,就是不聽話。其實不然,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家長要注意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瞭解孩子的立場,鼓勵孩子表達,不要強行要求孩子按照家長的思路辦事。

2.營造良好氛圍。試想如果你正在生氣,別人給你講道理,你願不願意聽?就算他講得再正確,你也恨不得把他趕走對吧?孩子也是一樣。

如果你想讓孩子聽進去你的批評意見,必須選擇在孩子心情愉悅的時候,或者孩子玩得高興時,或者是睡覺前的親子時光,蹲下身子或者摟著孩子的肩膀,讓孩子意識到你的批評意見是出自對他的重視和愛。

3.避免責備。如果孩子因沒有聽話而犯錯時,不要說「我早就說吧,你就是不聽!」「如果你早就聽我的.....」「你怎麼這麼笨......」等話語。大部分家長認為說否定的話語會讓孩子改變。其實不然。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一個人只有在他認為自己被對方完完全全接受後,才可能考慮接受對方的建議,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有益的修正,使自己成為更完善、更有能力的人。

4.選擇講故事或者做遊戲的方式。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令孩子更容易投入到設定情景中,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在玩樂中學習到智慧,比單純說教更有效。

魯迅說:「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達。」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孩子雖然小,但他在基本的吃飽穿暖之外仍有自己的需求。

想讓孩子聽話,就得先分析他的需求。給予他充滿愛的鼓勵、尊重他的想法、讓他在對親朋的幫助中獲得自豪感、滿足感。至關重要。

Wendy媽有話說:

告別吼叫,是有效教育的開始。

當我們學會了好好說話,孩子們才能好好聽話。

希望每一個小孩,都能被溫柔以待。

與所有父母共勉。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