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3點,窮父母也能養出富孩子
2021/11/16

有一次,我在商場看到一對母子。

小朋友六七歲的樣子,在一個義大利冰淇淋櫃檯前流連忘返,眼睛裡流露出渴望的神采。

媽媽站在他旁邊沒有說話,于是他怯生生地看著母親,無比體貼地說: 「買個最便宜的吧。」

那一刻,我很心疼這個孩子。

可能因為他們家的經濟條件不太好,所以在花錢的問題上,孩子努力壓抑欲望,變成了大人的照顧者。

這也是很多條件不好的家庭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普遍會遇到的問題。

大人可能有意無意透露出拮据的生活狀態,孩子也默默體會到了大人的不容易,于是在很多小孩子都愛的事情上,他們不敢伸手向父母要,過早學得體貼懂事。

很多人會覺得「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認為孩子應該在小時候多吃點生活的苦,才能夠有擔當、早成熟。

可是,如果一個孩子在金錢的問題上變得過早成熟懂事、體貼父母,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1. 在經濟不好的家庭長大的孩子,以後會怎麼樣?

很多人都認為,在這個拼爹拼媽的時代,如果家庭條件不好,孩子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本著這個理念,就算家裡再不寬裕,很多父母照樣拼盡最大努力,會給孩子創造同等水準的教育資源、吃穿用度、給孩子一些超出自身能力范圍的物質享受。

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有很多父母會覺得自己很「委屈」,話裡話外總是想表達自己的不容易,希望讓孩子過早地做出回報和補償:

我們家條件不好,不能和人家比,所以你要加倍努力。

我們這麼辛苦,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你一定要好好學習。

人家父母開公司,你父母是賣水果的,我們辛辛苦苦供你,你要出人頭地。

……

然而,在「哭窮」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並不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更容易出人頭地,恰恰相反,他們的內心可能會滋生出很多負面的東西:自尊水準低,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好的東西。壓抑自己,對自己的欲望有強烈的羞恥感。

內心有負罪感,覺得自己的存在給父母增添了很多負擔,很對不起父母。

……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有可能會變成這樣的成年人:

有很深的不安全感,總覺得生活是不安定的,對未來充滿焦慮。

有強烈的匱乏感,即使賺了再多錢,也還是覺得自己很缺錢,不能好好享受生活。

不能發自內心勇敢地追求自己熱愛的東西,有深深的不配得感,所以獲得成功的機率比一般人更小。

……

成年後的他們仍然徘徊在惶惑、焦慮、不安的陰影裡,透過他們的生活,可以依稀看到他們被匱乏感籠罩的童年。

聽起來很讓人沮喪,即使父母用盡全力,還是不能讓孩子擁有不受貧窮影響的人生嗎?

窮父母難道就養不出富有的孩子?

當然不是。

可以這樣說,在一個不富有的家庭中,父母的「心窮」,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2. 孩子可以缺錢,但不能缺愛

有一個朋友,明顯像是被富養長大的。

她有目標和欲望,事業上努力攀升,可謂標準的成功人士。最重要的是,她內在堅定有目標、心理成熟、自尊水準高、待人接物也透露出高情商。

不是說女孩要富養嗎?從她成年後的生活來看,可以推斷她大概擁有過物質充裕的童年。

可是,有一次和她深入交談後,得知她小時候家裡很窮。

她說道:「我家經常沒有油炒菜,為此,我父母自己捨不得吃油,卻經常在我的飯裡拌點油給我吃。」

「他們從來不覺得自己辛苦,在我面前,也從來不叫苦,每天都過得很開心。」

「我小時候沒有什麼玩具,但是我媽媽密集地陪伴我,每天講做事陪我入睡的時光,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我經常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我得到的從不比別的孩子少。」

……

可以推斷,朋友的父母雖然過著拮据的生活,但內心仍然是充盈豐富、沒有匱乏感的。

生活條件不好、卻沒有匱乏感的父母,是人窮心不窮的。

所以,面對生活,他們內在並不焦慮、能夠安然面對,不會把對生活的無助感投射給孩子。

他們不會因為自己的艱難而過早地想從孩子身上得到回報、把希望全都寄託給孩子。

與此同時,他們給孩子樹立了好的榜樣,即使面對困難的生活,依然有平靜而強大的內心。這樣好的心態,會成為孩子一生的心理氧氣。

最重要的是,他們依然有愛孩子、回應孩子的能力,內在堅定而安穩,所以能夠提供滋養性、回應性的優質養育環境。

3. 窮家庭依然能夠養出富孩子

孩子是不會真正因為貧窮而自卑的,只有早年缺愛,才是大量心理問題的根源。

也許,外在條件不是每個人可以改變的,但是在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選擇成為精神富有、沒有匱乏感、有愛孩子的能力的父母。

想起了電視劇《三十而已》結尾經常出現的彩蛋:一個賣蔥油餅的三口之家,擠在破舊的房子裡,每天用三輪車擺攤出去賣餅。但父母很恩愛,母親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微笑,夫妻倆每天總是快快樂樂、平靜和睦的。

有一個動人的鏡頭是這樣的:母親把每個蛋殼裡殘餘的蛋白掏出來,攢成一小碗,攤一個蛋白荷包蛋給孩子吃。

這樣特別的荷包蛋,可能會成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回憶,並不會因為生活的拮据而蒙上陰影。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些東西可以被取代,比如錢。但是有些東西,缺了就很難補回來,比如愛,好的心態,恰當的挫折,陪伴,溫暖,安全感。

所以,在客觀條件無法改變的情況下,父母可以改變和提升自己,試著這樣做:

首先,父母可以保持樂觀而快樂的內心,坦然接納當下,接受生活的不易。

否則,內在的焦慮不安很容易投射給孩子。而一個孩子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做一個孩子,他不應該過早的成為大人的照顧者和大量期待的承擔者。如果孩子被過早剝奪了安全感,焦慮和匱乏感會成為他一生的基調和背景。

這樣,他就很難擁有幸福而成功的人生了。

其次,父母應該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給孩子提供物質需要。

不需要苛責孩子、讓他們壓制自己的欲望,也不需要讓自己受委屈、做出超出能力范圍的事情。用最自然的態度去生活,才是最好的。

當然,最重要的是, 父母要用精神上高質量的陪伴來替代物質上的不足。這是一個孩子能夠內在飽滿、有力量的基礎。自尊水準好的孩子,將來才會勇敢追求目標、並離成功更近。

幸福從來與經濟條件無關,而是與關係和連接感相關。

真正的富有,是情感上的富足。也只有情感上富足的孩子,才真正擁有了今生最大的財富。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