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長大後「容易成功」的孩子不一定靠智商,而是大多父母都有的「共同點」
2021/08/30

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希望孩子將來就算離開了父母,也能夠依靠自己的能力,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而不是在家充當個「啃老族」。不難發現,儘管是窮人家的孩子,也有成為成功人士的一天,這一類孩子往往在童年時候就存在某些共同特徵。

都說優秀的人總是相似的,其實優秀的家長也是一樣,自身擁有良好質量的家長,所培養出來的孩子在成年後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哈佛大學就培養出優秀子女的父母進行了一項研究,企圖通過研究發現這些父母能將孩子培養得如此優秀的原因。

研究後發現這些長大後容易獲得成功的孩子,父母之間竟有著頗多的共通點,家長可以借此看一下你到底占了幾條。

懂得讓孩子去做家務

哈佛大學有一項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研究——格蘭特研究,研究的就是「最可能成功的是什麼樣的人」

,在教育界十分著名,斯坦福大學的利思科特•海姆斯基於此項研究提出了探討。

她認為:「將來和他人能合作得很好,並且更加富有同情心的孩子,是從小就參與家務勞動的孩子,因為他們知道奮鬥是什麼樣子的,並且可以獨立承擔任務。」

她在接受《Insider》採訪時也曾提到:「通過讓孩子做家務,讓他們意識到想要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必須要學會做生活中的工作。」

家長通過讓孩子做家務,讓孩子學會了承擔,也讓孩子懂得了為家庭付出和分擔,培養了孩子的責任心,這些對孩子將來處於集體中都有著莫大的好處。

本身對孩子的抱有很大的希望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聽說過「皮格馬利翁效應」,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期望值可以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也就是說,家長對孩子所抱有的希望越大,孩子能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

這並非是空談,尼爾•哈爾豐教授團隊通過調查01年出生的6600名兒童得出資料,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和孩子的成就呈正比。也就是說,孩子會因為父母對自己抱有希望而去努力。

瞭解到個人社交的重要性,並讓孩子予以實踐

人生存在社會上,首先要學會如何與人相處,良好的社交能力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建立與他人的合作關係,讓孩子在集體中更加地受歡迎,也能從容地面對人際中出現的問題。

賓夕法尼亞大學和杜克大學的研究員對此進行了一項長達二十年的研究,發現社交能力好的孩子,長大後獲得良好發展的幾率,要比社交能力有限的人更高。

社交能力好的孩子更樂於助人,可以不受鼓勵地與他人合作,也會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遇到事情解決能力也更強,反之,則在這些方面表現平平,甚至是很差。

父母本身受教育程度比較高且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心理學家桑德拉•唐曾領導一項研究,他發現父母擁有高等學歷,培養出同樣教育水準孩子的幾率更大,而學歷較低的父母所撫養的孩子,完成高中學業或者上大學的幾率較低。

父母的教育水準與本身的受教育程度有著極大的關係,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家長,自身的社會地位也相對較高,能依靠自身的能力提供給孩子良好的教育。

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層面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他今後所要發展的方向,也正是應了那句老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家長帶給孩子的教育,也正是自身曾獲得過的教育。

在育兒過程中,更傾向于讓孩子努力嘗試而不是一味地避免失敗

不知道當孩子失敗時,家長是傾向于「天才決定論」,還是更傾向于告訴孩子「失敗乃成功之母」,繼而鼓勵孩子再努力呢?如果你選擇的是後者,那麼恭喜你,你的孩子會成長得更優秀。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威克提出,兒童思考成功有兩種方式,分別是固定型成長思維,也就是「天才決定論」,還有成長型思維,即告訴孩子「失敗乃成功之母」。

前者,認為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由於我們固有的能力決定的,無法改變;而在後者看來,成功是由於努力帶來的,失敗則屬於是成長的挑戰。較於前者而言,後者帶給了孩子拼搏的勇氣,孩子不會因為一時的失敗而變得頹唐氣餒,反而更加蓬勃向上,也就更容易獲得成功。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