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聽老師的話?有3點值得反思,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教育孩子
2021/01/15

當孩子上了學,家長們都會發現,孩子大多都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而老師的話,對孩子來說如同"聖旨"一般,只能遵從,不能違抗。有時候家長說幾十句,都不如老師說一句來得有用。

孩子不聽父母的話,把老師的話當"聖旨"。

小葉今年幼稚園中班了,小葉邊玩著手機邊吃飯,由於注意力都在手機裡,家裡人都吃飽了,而小葉碗裡的飯卻還好好的。

媽媽看到了,有些生氣了,一直催促小秋不要玩手機,好好吃飯,可是小秋都無動於衷。這時候,媽媽給老師打了個電話,讓老師幫忙她好好勸一下小秋好好吃飯,不要玩手機。

於是,老師接通了電話,也同意了小秋媽媽的請求。媽媽把電話拿給小秋聽,小秋聽完後,馬上關掉了手機,吃起了飯來。媽媽看完傻眼了,她說了半天,小秋都不當回事,結果老師一句話,小秋如同聽到聖旨一般,馬上執行。

這種現象非常地常見,那麼,為什麼孩子會不聽父母的話,卻把老師的話當作"聖旨"一般?值得家長深思。

01 學校環境中有明確的規則

首先,孩子更願意聽老師的話,因為學校環境中有清晰明確的規則。

規則,就是行為的界限。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有了規則,孩子心中也會有一桿秤。

正如杜布森博士著作《勇於管教》中說:

「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杆,那麼人就敢靠著欄杆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如果沒有欄杆,大家在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欄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規矩)的孩子會有安全感,相反,沒有界限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裡。」

而許多家庭中呢?可能很難說出幾條明確的規則出來。

孩子的行為沒有一個具體的參照標準,就不容易形成好的行為規范。

家長說教再多,也抵不上明確具象的規則來得有效、省事。

這就啟發我們,「家有家規」是很有必要的。家長應該和孩子商量著制定一些行為準則,寫在紙上貼在家中顯眼的地方。

比如9點前必須上床睡覺、玩完玩具必須自己收好放回原來的地方、電視只有週六周日可以看30分鐘,等等。

幼稚園、小學階段,正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這一階段要求嚴格一點,孩子養成好習慣,後面也就可以逐漸放手,不需要規則的約束,孩子也會自覺調整行為。

02 老師能夠堅持原則、獎懲分明

有了規矩,還得有原則地執行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在學校中,老師對於規則會嚴格執行,不會隨意妥協更改。

比如學生打架生事,上課偷看課外書等,就會給予相應的懲罰或批評;

誰上課積極回答問題、幫助同學、作業寫得全對,就會給予表揚或是小紅花的鼓勵。

老師有原則,獎懲分明,看得到學生的問題,也懂得欣賞學生的優點,因此能夠在學生心中能夠樹立起威信,學生自然願意聽從老師的話。

而反觀一些家長,時常沒有底線,不能堅持原則,常常因孩子哭鬧或撒嬌就妥協。

比如說好了只能看30分鐘電視,孩子哭著還要看,家長心一軟,就讓孩子繼續看。

這樣一來,規則就失去了效力,家長說出的話在孩子心中也會失去分量,於是便會發現孩子越來越不聽自己的話。

還有的家長,對孩子缺少肯定和鼓勵,只會抓住孩子的缺點,看不到他的優點,孩子被認同、被欣賞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也會影響他的表現。

從這個方面,我們可以領悟到:

家長對於原則性問題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底線,不要讓孩子覺得規則是可以被打破的;

獎懲分明,做的不好需要讓孩子接受懲罰,做得好的地方也要及時肯定、鼓勵孩子。

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發展得好,內心會渴望自己變得更好,於是自覺地朝積極的方向發展。

03

老師情緒更穩定

具備更好的溝通能力

很多情況下,越是對待親近的人,我們的言行越是容易失了分寸。

老師對待學生,是平等尊重的態度,當學生出現一些問題行為,也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比如一個學生犯了錯誤,老師不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首先會耐心、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聊聊,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免會錯怪或誤會了學生。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種可交流溝通的平等氛圍,更願意說出自己的心聲,也更能聽進老師的話。

然而在家庭中,家長常常因為對孩子的過度關心、焦慮,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

一旦發現孩子的什麼問題,總是容易「上頭」,首先發一通脾氣,大吼大叫。

這陣勢,孩子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家長的情緒上了,反而不利於孩子從根本上認識到問題所在。

家長總是情緒化,也不利於親子之間的有效溝通,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損傷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不好了,家長的教育就會大打折扣。

這就告誡我們,作為孩子最親近的父母,不管孩子再小,也要把他當做平等獨立的個體看待,不隨意斥責、打罵,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首要一點是好好溝通,懂得傾聽,關注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弄清楚事情的本質,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Wendy媽有話說:

要想讓孩子也聽自己的話,家長首先就要轉換自己的角色和態度,做到:

1、 樹立一定的規則、界限

老話說的好:「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這證明了「家規」是很有必要存在的。在日常生活中,與其一直不間斷地對孩子說教,不如給他們樹立一定的規則、界限,並嚴格執行。形成習慣之後,孩子自然而然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2、 給予孩子平等尊重

雖然孩子是我們生下來的,但是他們並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總是想著「我是你爸媽,你就得聽我的」,站在情感的制高點去教育孩子,而是要平等尊重孩子,給他們講道理,真正從是非對錯方面去教育孩子。

​3、 獎懲分明

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做到獎懲分明。做得好的要獎勵,這是為了鼓勵孩子以後能做得更好;做得不好的要懲罰,這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做錯事情就要承擔責任,並改正。

4、 以身作則

家長自己也要以身作則、言出必行,給孩子樹立正面、權威的形象,這樣你在教育孩子時,也會更有說服力,孩子也會更願意聽你的。

孩子不聽家長話,卻拿老師的話當「聖旨」,這都是有原因的。家長們要從上面這4方面著手,一步一步培養孩子對我們的尊重和信賴。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