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雙球鞋,孩子被笑「沒見過世面」:什麼才是真正的見世面?
2021/04/12

何為帶孩子「見世面」?努力賺錢給孩子穿最好的衣服,買名牌鞋子和包包?還是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請保姆,每天把他像少爺、千金大小姐一樣供起來?我想,這些都不是「見世面」的真正含義。

前段時間,一位媽媽和我吐槽:她家孩子因為沒能認出一個名牌鞋子的牌子,被同學笑話沒有見過世面。

孩子回家後很難受,嘟囔著自己被同學說成是「鄉巴佬」。

聽著孩子的抱怨,媽媽也很難受。

是啊,我們也時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 見過世界和沒見過世界的孩子,是不一樣的。

於是,為了讓孩子見世面。

每到假期,我們時常可以看到很多孩子被送往海外遊學。

從小學生到大學生比比皆是。

家長們爭先恐後地讓孩子去讓「見世面」。

一個媽媽因為沒辦法讓孩子出國留學,自責地對我說:

「見世面就是富人的專屬產品,而我這些窮人哪有這麼多時間帶孩子去見世面。」

這也提出一些大家一直都很關注的問題:

走出國門,就算是見過世面了嗎?

沒錢,是不是註定就沒見過世面?

真正見過世面的孩子,到底是怎樣的?

見過世面,不是自覺高人一等

關於見世面,《一代宗師》裡梁朝偉有這麼一句臺詞:

見天地,見自我,見眾生。

不能否認的是,一個人見過的天地越大,他的思維的確會更加靈活和開闊。

美國生物學家也通過實驗發現:人的大腦皮層因為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而環境越豐富,大腦發育就越好。

曾經有一對80後小夫妻轟動全網。

他們攢了一些錢,但是卻沒有給孩子買幾百萬的學區房,而是雙雙辭職帶著5歲的兒子巴喬去環遊世界。

在人文地理、民俗文化的感染下,孩子成長得無比迅速。

他比同齡人更為穩重,在陌生的場合從不會怯場。

在熟悉的場合總是好奇心滿滿,非常有主見。

「世面」這個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義。

如果硬要給「見世面」一個定義。

我想,網上一個高贊評論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見過世面後,思維方式才是最大的亮點。

見過大江大河,就不會拘束於一條山溪。

見過人心萬象,就不會執拗於小恩小惠。

見過世界的廣闊,就會知道自己的渺小。

我曾看過一個新聞,一個媽媽帶著孩子見世面的方式很特別。

經濟條件不錯的他們會帶著6歲的孩子去工廠裡工作,讓孩子體驗上班的滋味。

他們也會帶著孩子去貧困山區住幾天,徒步爬山,看看山裡的生活。

孩子的父母解釋:

讓孩子看到生活的另外一面,只是讓他知道某些東西的來之不易,更懂得慈悲和珍惜。

為什麼我對這個新聞記憶尤深?

因為這解答了一個孩子成長得溫柔又有力量的原因。

那大概正是因為他們見過世面之後,骨子裡有了份難得的「同理心」。

見過世面,不是讓孩子更有談資,更高人一等。

正是因為看見了更真實的生活,知道了美好,也知道了不美好。

知道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不妄自菲薄,但也不盲目自信。

分得清世界,拎得清自我。

這份見世面,變成了溫柔,變成了自知,變成了不卑不亢。

能在心中「悟」,才是吸收了世面

如今,「見世面」這個詞,被不少家長和物質生活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我曾認識一個海歸女孩。

爸媽家境還不錯,供孩子在國外留學。

女孩在國外留學回來後,開始找工作。

因為「見過世面」,她的生活要求更高了,貸款買了很多名牌包。

雖然對於包包、口紅、化妝品如數家珍。

可工作換了一份又一份。

工作不順後,她辭職回家,背上了巨額債務。

生活日漸消沉,出國留學美名其曰是為了見世面、受教育。

可最後,還是得父母幫她還貸款。

在網上,我們也時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新聞。

又或者父母為了孩子見世面,把孩子送出國。

可出國回來後孩子依然覺得迷茫,不知道要做什麼工作。

為什麼有的孩子「見過世面」?

最後也不過如虛空的螻蟻。

因為,在於每個人的感受力不同。

我的另外一個好友恐怕是「見世面」的反面。

在上大學之前,她都沒出過老家的地級市。

上了大學,她的生活費都得靠獎學金來維持。

雖然生活窘迫,但她卻熱愛讀書、觀察、學習。

稻盛和夫曾說:

「書本教給我們無法親身經歷的事情,讓我們可以在頭腦裡進行模擬演練。

自身的直接經驗,加上讀書得來的間接經驗,構成了人生成功的精神基礎。」

讀書對她的意義,不是學習任務,更不是談資。

她總結了兩樣讓自己受益終身的東西:

「第一,書籍是看世界的視窗,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幫助我完善了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第二,因為文學、歷史地理、心理學各類書籍的輸入,幫助我建立了更強大的思維方式。」

從一座小城跨越時間、跨越地域,結合著書籍長久的浸潤,她的博客上寫滿了這些年的思考和體會。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在哪兒?

印度洋裡的孤島有什麼特別之處?

為什麼人會做夢?

為什麼人會痛苦……

這些問題,在書籍都能找到答案。

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其實,孩子不僅要「見」,還要心裡悟 。

就如一個教育家說過:

「這年頭,不是有錢人的天下,也不是有權人的天下,而是有心人的天下。」

人情事故,人生百態,都是世面。

培養孩子的感受力,才是孩子見世面的關鍵。

不然見再多世面,也會麻木不己。

見世面,拼的是格局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在綜藝裡談起自己兒時的一段經歷。

在村小上學的他,因為一篇作文受到老師的嚴厲批評,最後鬧到要被退學的地步。

鄭淵潔的父親得知之後,並沒有責駡兒子,而是毅然帶著他離開了學校。

他的父親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軍人,卻對孩子的成長有自己的見地和膽識。

因為,他看到了兒子在語言文字方面的潛力。

他拒絕孩子的創造力被當老師用「規則」來框住。

都說要帶孩子見世面,但家長更是孩子見世面的第一關。

而這一切,和父母有沒有錢沒有太大關係,更在於父母的認識和格局。

楊瀾曾說:「父母的格局,就是父母的活法,你想如何過一生,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格局。」

我家表姐即便工作很忙,但也雷打不動在雙休日抽出時間帶著孩子出行。

無論是在動物園,還是街頭巷尾,甚至是菜市場。

她都會用心陪孩子一起觀察以前沒有注意過的事物,講解各種知識。

在她看來,這一切都可以成為孩子「見世面」的地方。

父母眼裡裝得下天地,也裝得下他人,孩子才能學會這份氣度。

擁有大格局的父母,也更能創造各種可能,讓孩子在日常中見「世面」。

見世面,更是拼父母的眼界,而不是拼父母砸多麼錢。

見世面,更是要見真我

作家美亞說:

「當你看過世界,見過眾生,才發現你要見的世面,是你自己內心的勇敢和自信。」

我在大學的時候,曾和一個朋友去日本遊玩。

小巷裡藏著一家飯店,當我們進去後卻發現店鋪很高雅。

菜單上全是日本菜,昂貴的價格讓我意外,大家aa下來,對我來說還是過高。

可沒想到,朋友看出了我的窘迫,用英語對服務員說:

「不好意思,進來的時候不知道你們家的價格,我們還是學生,承受不起。不好意思,打擾了。」

我有些面紅耳赤,而她走出飯店卻沒有任何尷尬,而是自嘲:

大城市就是不一樣,小巷子裡的小店也這麼高級,長見識了。

我相信,從高中就出過留學的她,去過十多個國家。

早已經見過更多高級的餐廳,消費過更昂貴的午餐。

但她體諒到了我,知進退有格局,無所謂旁人的目光。

見識,是一種眼界,更是一種心境。

而她的夢想,看起來不是這麼牛氣。

只是想畢業後,深入鄉野,做一名考古學家。

這大概就是見世面最美好的樣子:

有最遙遠的夢想,也有最樸素的生活。

曾經的經歷,都化在了現在為人接物的氣質之中。

處處透露的都是過來人的善解人意。

見了世面,更見了真我,自由而從容地做自己。

見世面的目的,最終指向幸福感

最後,我想說,其實所謂的見世面,也是一種途徑而已。

與其,只是執著于讓孩子見世面,不如問他們如何才能感受到幸福。

見過了世面,我們作為父母,不要忘了更重要的:

孩子身上紮實的尊嚴感和價值感要從何而來?

孩子是否能從細小的細節中察覺生命的美感?

孩子知道自己要什麼,為什麼而活嗎?

不要覺得這些並不重要。

正是這些品質,能幫人克服一切苦難。

如果孩子在以後覺得去鄉村支教比在大城市更好,你又會作何打算?

張德芬說:「太多條件優越的孩子,茫然地活著,感受不到幸福。」

見了這麼多世面,無非也是想讓孩子能夠幸福且快樂,智慧且包容。

所以放鬆一點吧。

父母帶有靈性的教育,才能帶有靈性的孩子。

想要讓孩子見世面,和錢沒絕對關係,和愛有關係。

當我們養育的孩子長大,成為媽媽或者爸爸。

即便過著平淡的生活,他們能否在和戀人相愛時,感受到生命的激情?

即便物質暫時匱乏,他們能否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通過小確幸看到美好?

這一切,不是錢能決定,而是來自於內在的品質。

如果真要給孩子世面,那父母們先努力吧。

我們內外兼修,認真且酷,力所能及活出自己。

不是用錢,而是借用我們內在的品質。

這是給孩子們最好的世面。

世面不是用來炫耀和比較的。

正是因為已識乾坤大,才能更憐草木青。

那是越過眾多山丘之後,世界教會孩子的溫柔。

世面也和錢也沒有絕對關係,

和愛,才有關係。

AD
文章
快訊